本书对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全部文献重新进行了解读,详尽地展示了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环境、动机、过程、环节、性质和标志,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当时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一生理论创造、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书主要描写了甲午惨败,洋务派李鸿章失势,变法派康有为登场,然而变法图强最终以宫廷政变收场,学习西方的初衷不知不觉沦为了一些野心家的工具——无论是慈禧太后、保皇党、满清权贵,还是亲西方势力等,所有人都被裹挟于利益之争中,在晚清的朝堂上轮番登场。最后,八国联军借护卫使馆之名兵临北京城下,给中国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也导致动荡混乱的大清朝局又一次洗牌。
本书收录了徐静波近年来在中国各地方政府机关、企业经济团体、高校等演讲稿,共20余篇。侧重于介绍日本在城市规划、企业经营、科学研究、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创新和努力,举措和成果。中日关系,首先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关系,其次是力量博弈的关系。既然中日两国是谁也搬不离的“永远邻居”,那么双方就应该学习和研究如何做“好邻居”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追求“谁上谁下”的从属格局。
《太平天国》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主线,讲述了这场农民运动在1854年之前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本书纵览清王朝的发展历程,描述了不同时期大清皇帝的思想变化。该书分为三章,内容包括:清王朝由盛转衰及内忧外患的时局;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及清政府的镇压等。
本书涵盖了从殖民时期到美国内战时期移民群体迁往美国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主要讲述了大西洋两岸白种人声势浩大的迁徙运动,从最初的十三个殖民地,到早期的美利坚合众国,一直到内战发生的前夕,特别着重讲述了后一阶段的移民潮。
本书全景式地描写了近代中国1925-1932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当时中国高层统治权力的争夺非常激烈和复杂,地方军阀与北洋政府之间、地方军阀与地方军阀之间、革命派与军阀之间、国民党内左右派之间、革命军将领之间、新旧政治派别之间、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等等。故事跌宕起伏、波诡云僪。
本书从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角出发,将对信仰问题的研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场域中。从“什么是信仰”“信仰有什么意义”和“信仰什么”三个角度,分了五个部分来探讨信仰与人的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旨在探讨信仰的形态与人的历史性之间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内生的、本质的、现实的联系,引导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前进。
本书选取了第十一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的优秀论文20余篇,文章理论结合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反映了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做出了一定贡献。
本书为同名系列图书首册,内容从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前夕的袁世凯事迹开始,写到1898年10月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夺权,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结束。书中前半部分以令人吃惊和信服的细节,还原了甲午战争的全部过程,讲清了甲午战争前因后果、清日双方的兵力对比、战略战术安排、胜败原因;后半部分讲清了戊戌变法暴发的原因、详细过程、各派人物的反应以及变法失败原因的总结,史料详实、可靠。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是共产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问题、迷雾与真理;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本书精选了作者近三年来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的整版理论文章15篇,集中展示了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围绕“文化自信”“信仰”“历史唯物主义”等主题所做的相关学术探索和研究成果。通过上述研究,作者重申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以共产主义为方向和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向着未来航行前进,强调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更是时代责任。
20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动荡与危机。在此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起来。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争、西方共产党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主要国家传播、研究与发展。
本卷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思想做出概述,阐明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对恩格斯晚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上的开创性贡献做出探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学术依循和思想指导;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过程及主题做出概述,在20世纪的“历史范围”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过程特征及其理论视域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在20世纪的升华做出阐释。
本书将马克思的“中学材料—大学文学作品—哲学笔记—博士论文”作为一个文本单元统摄起来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解读,借此勾勒出马克思思想起源期的复杂状况、演变轨迹、思维逻辑和后续效应。
本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全书分为“导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若干专题”“列宁思想若干专题”三个部分,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方法论、恩格斯的理论贡献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要地位、列宁在保卫马克思主义哲学斗争中的若干重大贡献、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及局限等问题有较深入的分析,可供学习者或研究者参考。
本书共分十四章,作者从西方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及其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对当代西方社会的批判两个层面,分别介绍和评析了西方左翼学者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马克思与列宁的思想关系、“两个马克思”的争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等问题的观点,以及西方左翼学者的实践观、认识论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观、意识形态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