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论人类、论国、论基督教国、论黑暗之国四篇。主要介绍了论感觉、论想象、论想象之连续、论语言、论理智及科学、论自由的动作即情欲之内部起源并论表示此种动作之言辞等。
本书作者阐述了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阐述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并以英国为例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论述了自然条件同政治法律的关系,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制约性,论述了法律和工业、商业、货币、贸易、人口及宗教等关系。本册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法、直接从政体性质得到的法、三种政体的原则、教育法应该与政体原则相适应、立法应符合政体原则等。
本书作者将毛泽东作为“通古今之变”的史学家来进行探讨,涵盖了毛泽东评点的80多位中外古今人物。本书介绍人物的体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毛泽东评点原文”,第二部分为“人物简介”,是编著者对评点人物的简单介绍,也就是被评论者的人物小传。第三部分,是编著者对毛泽东评点原文的解析。
本书以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背景,以邓小平同志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为主要内容,力求深入阐述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本书是20世纪后期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一,是一部对学界和决策层思考有关发展问题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著作,作者在本书中从宏观上论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强政府理论”。全书共分为七章。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断裂中的重构:近代中国政治哲学问题及其效应、教化、国家与大同:康有为的政治哲学、探索民族革命:章太炎的政治哲学等。
本书通过对康有为、章太炎、孙中山等人的政治哲学的分析,可以看到,传统儒家经典中的政治原则虽然开始动摇,但依然是人们思考政治问题的出发点。而西方的民权、自由、民主、立宪、共和等开始成为中国政治理论的重要观念。在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目标下,民族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政治思潮衬托出这个时期政治哲学的开创性和丰富性。
本书叙述的是17世纪至19世纪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阐释了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与思想影响的人物如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卢梭、托克维尔、康德、黑格尔等人,以及政治哲学流派如苏格兰启蒙运动和功利主义等的政治哲学思想,意图勾勒出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轮廓,凸显这一时期核心的政治哲学论题,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总结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历史流变、重要思想资源,以及阐明对当代政治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
《中国政治哲学史》(第一卷)系统考察了老子、孔子、墨子、商鞅、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八位思想家,以及黄老学派、名家学派的政治哲学,希望以点带面,由点及面,逐步深入,层层推进,对中国先秦政治哲学史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把握。本书在孔子的正名哲学、名家的政治哲学内涵、孟荀政治哲学的对比、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法家政治哲学的特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供学界参考。
本书将共产党执政置于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长河中,置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开展自身建设,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置于当今世界各类政党应对挑战、治国理政的国际比较中,全面研究和论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执政党的理论与实践,苏联东欧国家关于执政党的理论与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政党的理论与实践,改革开放新时期执政党的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等。
本书由八位杰出学者撰写,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第一章提供了西方政治思想开端处的宏大背景,讨论了希腊城邦与民主思想,以及诗人、剧作家、智者和史学家的政治洞见;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聚焦于柏拉图的统一城邦、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西塞罗的法权国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阿奎那的自然法与政体理论;第七章既从宏观上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的巨大变革,又特别讨论了马基雅维利在其中的突出地位;第八章以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为主体,同时考察了宗教改革时代的神学—政治问题。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无为与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学、正名致思:孔子的政治哲学、兼爱:墨家的政治哲学、天下与国家:商鞅的政治哲学等。
本书共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董仲舒论天人之际的治道、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王莽“受禅”与改制、《白虎通义》的教化哲学、《太平经》的自然政治哲学、王通的正统论与道统论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董仲舒论天人之际的治道、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王莽“受禅”与改制、《白虎通义》的教化哲学、《太平经》的自然政治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