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了直接由在彼得三世宫廷共同生活和工作的公使们的回忆录编织而成的叙述。通过引用他们的谈话和个人的想法,读者看到了18世纪俄国宫廷生活的种种细节。内容包括:从小公爵卡尔·彼得·乌尔里希到大公彼得·费奥多罗维奇;彼得三世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等。
本书介绍了德国的历史,包括立国时代,日耳曼人与德意志人;封建时代,民族国家的被延误;宗教改革时代,民族运动的发端;“启蒙”时代,从文化民族主义到政治民族主义;复辟时代,民族统一道路上进步与反动的较量等内容。
本书共分13章,内容包括: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的最初年代;国内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等。
战争中,与敌人合作意味着背叛,但保罗·萨特却这样描述了战时的两难处境不与我们的敌人同流合污,我们就寸步难行,没有饭吃,甚至没法呼吸。我们的血管里连一滴血都没有,但是他们有。整个国家既抵抗又合作。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可疑的,我们不知道我们做的对不对。一种微妙的毒药连我们最好的行为都腐蚀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笼罩欧洲的阴影、合作者的劣迹、抵抗的脉搏、熬过艰难的岁月。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给予更多关注的是东线和西线的战事,殊不知从非洲沙漠发起,进而深入意大利西西里岛及本土南方,历时两年的南方前线也一样打得异常惨烈。曾经不可一世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在盟军的打击下节节溃败,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纳粹德国的军队由非洲退到西西里岛,又退回意大利本土,最后被迫继续向意大利北方退却。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沙漠终结战、激战西西里、撞击欧洲轴心国之门、永恒的城市及以后的事。
巴尔干半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二战中也不例外。希特勒从1939年开始,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占领了东欧、西欧以及北欧的许多国家。在对英国进行狂轰乱炸的同时,希特勒打算继续扩张第三帝国的领土,实现他称霸欧洲的梦想。在这个时侯,苏联成了他称霸路上的最大敌人。在进攻苏联之前,希特勒必须保证巴尔干半岛成为他入侵苏联的能源基地及军队集结地。在对巴尔干国家采取拉拢、利诱及威胁的同时,希特勒不惜对不肯屈服的南斯拉夫和希腊进行武装入侵。
本书由向南著。德国,举世闻名的足球大国、啤酒胜地,奔驰汽车、莱卡相机的故乡,孕育出康德、歌德、贝多芬、马克思的一片土地,却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纳粹的暴行曾令上千万生灵涂炭。
本书作者们吸收了新的理论,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利用俄语、英语、中文的文献、专著和论文资料,以16-17世纪西欧人俄罗斯观产生的背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研究线索,介绍了该时期西欧人所勾画的俄罗斯形象,探讨了西欧人早期对俄认识对双方的影响,最后对西欧人近代早期的俄罗斯观做了评价。
《切尔诺贝利:一部核悲剧史(万有引力书系)》是第一本全面系统描述和分析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历史著作。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世界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之一。从苏联时期发生的核反应堆爆炸,到2018年5月完成受损反应堆的最终处理,32年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乌克兰最深的一道伤疤。哈佛大学乌克兰史专家沙希利·浦洛基在书中记录了苏联消防员、士兵、科学家积极投入前线救灾工作,并讨论了这场事故的原因,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