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刘东教授在对包华石《西中有东》的回应的基础上,拓展而成的一部专著。刘东教授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哲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重新梳理了中西文明的关系,强调欧洲和亚洲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而在中西文明之间有共通之处。从根本意义上说,这个共通之处就在于,人类具有共通的理性。刘东教授同时认为,从先秦以来中华文明中就具有理性的传统,一直发展至今,这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品质之一。
本书依据作者在流行文化研究领域多年的成果,分别运用互动叙事游戏、民族志、焦点小组、文本分析和视觉修辞批评等实证方法,阐述电视剧、游戏和购物空间等流行文化与生活方式,涵括媒介文本、媒介生产、受众解读和行动研究。
本书主要对中日交际进行跨文化对比,探讨中日跨文化交际行为中的语用及语言规则。同时从实践的角度,提供大量事实,说明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两种文化的具体行为和心态,揭示交际行为与其深层文化结构的关系。本书在2012年出版后,市场表现及高校反馈良好。2018年发布的新国标中将本课程制定为日语专业核心课程,故教材需求量会有所增加。基于内容的更新与核心课程的改变,决定对原书进行修订,出版第二版。
本书作者在《文学翻译探索》《文学翻译批评学》《文学翻译语言艺术研究》等论著中对文学翻译的文化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涉及中西文化的宇宙观、审美理想、认识、情感、感知和想象、人格、语言美学观的比较、文化和语言层面的可译性限度、异化与归化的关系等问题。
本书展示了中外学者近十年来从事跨文化研究的选题、目标、问题、范围和方法,突显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本位”这一关注点,讨论了这些学术问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系,并提供了一批有相当分量的学术成果。
本书使用基本人际状态、心理社会均衡(PSH)等心理文化学工具,剖析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内核,解释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行为原理,进行中日文化的比较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朝鲜、日本儒学思想比较;中国、朝鲜、日本佛教思想比较;中国、朝鲜、日本道教思想比较;中国、朝鲜、日本实学思想比较;中朝日西学比较;近代中朝日三国社会变革比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