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是共产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问题、迷雾与真理;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本书从考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出发,全面系统地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应性联系,并建构起一个相应的理论系统,研究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问题。
本书分别对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评析,并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它的继承和创新关系。每章的开头都有与该章内容相关的一段名人语录,书中还配有相关人物的图片。
本书对我国网络社会公德及其建设状况开展了深入的调查,揭示了网络社会公德方面出现的问题,分析了网络社会公德规范构建所应解决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网络社会公德构建的核心价值问题。
本书探讨了政府形象传播的体系、路径、策略,既从“政府行为”维度对信息公开、舆论引导和网络问政这三项政府形象传播的重点工作加以剖析,又从“传播媒介”维度论述了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和政务App三类移动政务新媒体对于政府形象传播的价值。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比较公民教育视域,对参与式公益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全书一方面借鉴了国外新的公民教育理念与实践路径,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其理论困境与实践局限,并对西方公民教育做出批判反思。
本书选取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时间段,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总结了改革开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基本过程和主要经验;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论述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创新途径。
本书紧密结合新纲要的内容要求,并联系当前公民思想道德的实际,给予了这些问题以明确的答案。该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深化道德教育引导;推动道德实践养成;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等。
本书内容包括:改革开放前30多年中小学思政课程的建设;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小学思政课程的发展;改革开放前30年大学思政课程的建设;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大学思政课程的发展等。
本书内容包括:党建工作、社会治理现代化、精准扶贫、生态文明、教育公平、旅游管理、医疗卫生、民族团结、应急管理、乡村振兴、就业和社保、供给侧改革、文化艺术、云南跨越式发展、拥军爱民、敬老爱老等。
本研究将以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为视角,对教育学的方法论,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方法论进行新的阐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实证研究多为量化分析,但因其未能在方法论层面进行有效地反思,而使得研究成果与现实生活脱节。
本书主要汇编了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成果,涉及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研究、中国当代德育思想研究、西方德育思想研究,共收录了29篇论文。这些论文大多已公开发表过,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该书稿体现了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领域的学者近期的学术思考,有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巩固教育教学成果,并助力于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
本书试图从学科视角回答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其他学科存在的意义,且将研究视角锁定在历经两次调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中,回答处于末端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其他五个二级学科所具有怎样的价值意义。为此,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域,回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历史沿革,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定位,在阐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并对其学科价值的实现做出初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