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世纪美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对爱默生思想进行梳理,从文学和文化两个层面审视爱默生思想对于建构美国民族文学、美国民族精神和美国民族文化所作的贡献,同时从宏观的文化视角探讨爱默生的普世价值理念和“世界大同”理想的文化意义和现实启示。
本书收录的小说有: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鼻子、山药粥、河童、侏儒的话。
本书由引言、主体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书的主体部分分为三章,每一章探讨一种家园的寻求。引言部分主要探讨西尔科在现当代美国文坛中的地位及其贡献。第一章主要从传统主义、同化主义和本土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典仪》中文化家园追寻的主题。第二章聚焦了记忆的三个特性:延续性、政治性和行动性。第三章通过对诺斯替神话、鬼舞神话和园艺神话的探讨,揭示19世纪欧美父权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美国印第安人的戕害。
本书通过研究福克纳小说中刻画的人物昆丁·康普生,探讨 “受过良好教育”、“白人”、“年轻男性”这类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纵向上,利用社会学的观察视角剖析昆丁的悲剧成因,既总结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因素,也关注后者对人的心理作用,从而指出昆丁的悲剧并非某个因素——如妹妹结婚——单独造成的。横向上,通过比较昆丁与其他几位人物:罗莎、艾克、契克、卢修斯,解读福克纳创作思想在早、中、晚期的变化,同时解释福克纳中后期创作中悲剧色彩淡化之原因。
本书是对林权泽与张艺谋的文学改编电影做了比较。林权泽与张艺谋的电影是西方研究东方所需的很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文本。
本书以美国印第安文学批评中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的派系之争为线索,考察20世纪中叶以来有重大影响的印第安批评家、作家及其代表性著述,在传统与现代性的张力中把握印第安文学的历史演变。本书通过总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的有机结合,力求呈现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基本面貌,主要的研究领域涉及身份政治、部落主权、土著社区、民族性、世界主义,文学典律、美学范畴、印第安文学的性质与功用及其知识化、学科化和机构化等重大议题。
该小说是夏目漱石的长篇代表作。采用幽默、讽刺、滑稽的手法,借助一只猫的视觉、听觉、感觉,以主人公中学教员苦沙弥的日常起居为主线,穿插了邻居金田企图嫁女不成、报复苦沙弥的矛盾冲突,嘲笑了日本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空虚的精神生活,讽刺了金田等资产阶级人物势利、粗鄙的本性。小说构思奇巧,描写夸张,结构灵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