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玄学的缘起;玄学的含义;玄学的发展分期与内部派别;东晋时期的玄学。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借助《老子》《周易》《论语》之注,沿着认知与实践两个向度建立起自己的玄学体系,目的是调和儒道之间紧张的关系。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无”的哲学面向,对“无”与“有”进行逻辑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从认识论与价值论两个层面来体现王弼哲学的精神;将王弼的哲学精神上升到实践意义。
本书从多个视角探讨了嵇康的音乐理论。嵇康的乐论已经远远超越了音乐的范畴,而深入触及当时的哲学、艺术、文化与政治等诸多领域。从哲学上讲,嵇康乐论体现了他卓越的思辨才华,集中展现了其名理之学的思维方式与高度。从艺术上讲,嵇康乐论突破了当时经学音乐观的束缚,建立起一种全新的音乐审美观,为六朝悲歌、悲曲的兴盛奠定了哲学上的基础。嵇康乐论顺应了当时“人的自觉”和“艺术的自觉”这一历史潮流,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从政治角度看,嵇康乐论又是对曹魏乐制变革的一种回应,且卓尔不群,和嵇康自己的人生悲剧密不可分。
本书以葛洪生平及其主要专著的思想为线索,首先对葛洪所处的时代、人际关系和生平活动进行描述,阐发出葛洪所处时代及其生平与其思想的必然联系,即所谓两晋时代造就葛洪这样的思想家,葛洪提升了两晋的学术水平;其次分别对葛洪的主要专著《抱扑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中的科学技术思想基于所处时代进行客观的概括和总结,突显葛洪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位博物学家的存在意义,同时对当下以现代科学技术去为葛洪及其思想注脚的行为进行反思。
范缜,是南朝齐梁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顺阳范氏家族有天师道信仰的传统,范缜继承了家学传统,对儒家经学、礼学钻研深入,并以孝母闻名于世,亲身厉行儒家的道德实践。本书叙述了范缜的生平、著作、时代背景及关于神灭问题的论战经过,以及范缜的思想及其影响。
本书共分为:魏晋三玄中的“言意之辩”;“言不尽意”的根本原因;立象尽意的诗性道说;诠释方法论的几点思考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老子》中的“言意之辩”、《庄子》中的“言意之辩”等。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玄学渐兴、“三玄”展开、正始玄学、竹林名士、西晋玄风、东晋玄谈、“玄”与艺术。具体包括:名理与政治、诸子学复兴、清谈与风度、《易》学脉络、《老》《庄》流别、人物与论旨、王弼“贵无”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