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全部文献重新进行了解读,详尽地展示了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环境、动机、过程、环节、性质和标志,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当时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一生理论创造、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书系统阐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立场、方法原则、历史演化和理论贡献。对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群众史观,实践立场,分工、交往与社会发展,阶级斗争与共产主义运动,人的解放,国家与社会治理,社会矛盾运动与发展道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做了深入评析,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论述的人类学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做了深入考察和充分阐释。
本书从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角出发,将对信仰问题的研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场域中。从“什么是信仰”“信仰有什么意义”和“信仰什么”三个角度,分了五个部分来探讨信仰与人的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旨在探讨信仰的形态与人的历史性之间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内生的、本质的、现实的联系,引导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前进。
本书选取了第十一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的优秀论文20余篇,文章理论结合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反映了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做出了一定贡献。
本书从当代正义理论语境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图中的正义向度和视域,揭示和开启马克思主义正义主题。在此基础上到马克思的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和资本逻辑批判,进而揭示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向度及其基本体构和原则。
本书除了介绍了马克思的革命活动、理论创见对世界革命及中华民族前途的重大影响的“伟大”一面,还汇集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中外名家的美术佳作,介绍了马克思的成长经历、家庭生活,展示了他的精神世界。
本书精选了作者近三年来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的整版理论文章15篇,集中展示了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围绕“文化自信”“信仰”“历史唯物主义”等主题所做的相关学术探索和研究成果。通过上述研究,作者重申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以共产主义为方向和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向着未来航行前进,强调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更是时代责任。
20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动荡与危机。在此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起来。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争、西方共产党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主要国家传播、研究与发展。
本卷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思想做出概述,阐明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对恩格斯晚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上的开创性贡献做出探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学术依循和思想指导;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过程及主题做出概述,在20世纪的“历史范围”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过程特征及其理论视域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在20世纪的升华做出阐释。
本书作者将毛泽东作为“通古今之变”的史学家来进行探讨,涵盖了毛泽东评点的80多位中外古今人物。本书介绍人物的体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毛泽东评点原文”,第二部分为“人物简介”,是编著者对评点人物的简单介绍,也就是被评论者的人物小传。第三部分,是编著者对毛泽东评点原文的解析。
本书将马克思的“中学材料—大学文学作品—哲学笔记—博士论文”作为一个文本单元统摄起来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解读,借此勾勒出马克思思想起源期的复杂状况、演变轨迹、思维逻辑和后续效应。
本书以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背景,以邓小平同志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为主要内容,力求深入阐述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本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全书分为“导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若干专题”“列宁思想若干专题”三个部分,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方法论、恩格斯的理论贡献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要地位、列宁在保卫马克思主义哲学斗争中的若干重大贡献、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及局限等问题有较深入的分析,可供学习者或研究者参考。
本书结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主要论述毛泽东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开辟及其意义,相应地论述为走通这条道路所必须解决的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包括:制定土地革命的路线,创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形成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等内容。
本书以中国现代史为背景,深入叙述了毛泽东与李宗仁亦敌、亦友的历史交往;既折射出国共两党之间的历史纠葛,又是一次专门针对个人性的聚焦透视。本册具体包括:刻骨铭心的往事、灿如黄花的晚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