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古希腊的智慧;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四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探问世界的本原;古希腊三贤;古希腊晚期哲学;基督教与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经院哲学等。
本书稿是现代西方哲学部分,系统梳理叔本华、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家的理论观点。内容涉及痛苦、欲望、自我、语言、逻辑、存在、选择、荒谬、解放、幸福等话题,以提问的形式探寻生命的答案。
本书系统阐述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阶段38位伟大哲学家的智慧精华,其间涉及世界的本原、信仰的时代、理性的光辉、古典的魅力等章节,鸟瞰2000多年人类思想发展脉络,配备27张逻辑思维导图,清晰掌握人类文明进程。
本书基于当代俄罗斯和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现实,直面当代俄罗斯哲学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从纵向和横向、理论逻辑的梳理和学理问题的阐释相统一等维度,对比分析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三个时期当代俄罗斯哲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论证两者在国家、全球、文化等意识上的同异,从中挖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具有警示、借鉴价值的思想资源,探寻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路径。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乌托邦思想的著作,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它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理想国》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本书选自叔本华的后期著作《附录和补遗》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包括人、动植物、无机体等)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志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志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人类是意志最高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因为“意志”和“智力”是构成我们这一现象世界的两要素,这两者的本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构成了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本书通过传统形而上学、康德哲学、海德格尔哲学和德里达哲学四个节点来探讨西方哲学的寻根之路,认为此一寻根之路从哲学之内看表现为西方哲学普遍性沦落的过程,而从哲学之外看则决定着西方社会价值观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过程,其中,前一过程构成了后一过程的形而上学根据。
道德学(伦理学)和法权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具有优先的地位,因为它们共同探讨和力求践行的都是“自由”主题,换言之,自由乃是通过道德和法权的途径实现出来的。本书旨在研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道德与法权问题,主要包括:1)道德学(伦理学)和法学各自在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哲学中的发展演变过程;2)他们各自的哲学体系中道德(伦理)与法权的关系问题;3)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体视域中,道德与法权的关系背后所涉及的实践哲学基本范式的转变。
本书主要介绍了韩国实学与性理学、宗教与文化,内容涉及茶山丁若镛的“仁”学思想体系、茶山丁若镛的天理人欲思想、韩国佛教的本土化、义天与韩国天台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