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服务于新工科学科和专业建设,基于6年来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的实践编著而成。全书分为9章,主要包括:应用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建设、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平台概述、测量的不确定度与数据处理、动力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等内容。
本书共分为八章,从印度服务外包企业、行业协会、科技园区、政府四个方面精选案例,总结了印度独具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其经验教训。具体而言,选取了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威普罗公司、塔塔集团、萨蒂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印度国家信息学院五个著名的印度服务外包企业成功与失败的经典案例,详细叙述了它们的发展历程、核心竞争力、管理诀窍、战略决策以及对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启示等。
本书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建筑装饰专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对建筑装饰专业能力需求调研和毕业生岗位能力适应性调研,归纳总结出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核心能力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等内容,探讨了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观点和方法,以期对高职院校深入开展建筑装饰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本书配合展览出版发行。主要梳理中国后89新艺术潮流最重要的代表,艺术家方力钧从1977年一直到现在的手稿作品。内容包括前言、方力钧照片、简历、评论文章、艺术家年表以及100多件手稿作品图片。
本书尝试以中国现当代作家小说作品及其对应英译本为语料(翻译文本中既有中国译者的“译出”文本,也包括母语为英语译者的“译入”文本),建立“中国现当代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探究翻译文体的各种表现,从语言表象出发探寻翻译作为中介文本的特殊性及其原因。
本书以档案为主体,选录部分历史报刊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涵盖了中国抗战陪都史的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政府迁都定都还都、战时社会状况、战争动员、轰炸与反轰炸,以及战时的工业、金融、交通、科技、教育、文化、外交、党派活动等内容。
本书以1937年11月(国民政府移驻重庆)至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抗战陪都史的时限,分为五章,分别从人口状况、社会组织(社团管理、社团统计、重庆市商会、重庆市总工会、重庆市农会、重庆市妇女会、同乡会)、宗教(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城市问题(烟毒、赌博、娼妓、盗窃、疫病、难童、难民、游乞)、节俗(纪念、婚姻、丧葬、旧习、奢侈)等方面系统、翔实地展示了战时首都重庆的社会全貌。
本书稿为《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之一,全书共分战时金融政策及施政、战时首都金融概况、战时首都金融市场、战时首都金融组织、战时首都主要银行五个部分。
本书从从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中辑录出关于这一主题内容的原始资料、史料,并分为“国民政府移驻重庆”“改重庆为直属市”“明定重庆为陪都”“陪都建设计划”“庆祝抗战胜利”“中央党政机关还都”“陪都各界庆祝国民政府还都”“国民政府还都后的重庆”八章对这些原始史料进行了归类。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及其实施效果研究——以四川省为例、大陆民营发展法律环境与台湾地区民营企业发展“法律”环境比较研究——以市场准入和融资为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