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国荣主编的一部学术论文集,全书分为“思想与语言”、“性道之思”、“伦理与政治”、“先秦诸子之学”、“文学与美学”、“欧洲哲学”、“中国历史研究”、学术访谈等几个部分。
本书分七章,内容包括:成已与成物视域中的意义;人性能力与意义世界;规范系统与意义生成;精神世界的意义向度;意义与实在;意义的个体之维;成已和成物:意义世界的价值走向。
本书所作的工作,主要是对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历史起源及其多重要论向度作一粗线条的梳理,尽管力图由此揭示其中的内在脉络,有一种回归道德“形上学”的意向,所提出的问题值得中国学术界反思。包括:历史的先导(一):明清之际西方科学的引入;历史的先导(二):经学的实证及其内蕴等。
庄子从不同方面澄明了个体性原则;以逍遥之境为指向,庄子进一步彰显了人的自由问题。本书以史与思的统一为进路,在分析庄子哲学的内在主题及理论张力、并由此进一步揭示其思想脉络的同时,又注重在总体上展示其深沉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理论品格。
本书对儒家价值体系的考察,并不仅仅限于文化史现象的描述,而是更多地侧重于其历史内涵与逻辑意蕴的双重展示,后者同时又旨在为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提供某种历史的前提。内容包括:儒家价值体系的奠基;从孔子到孟子等。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实证主义的东渐、徘徊于形而上学与实证论之间、实用主义的引入与变形、新实在论的融入与逸出等。
本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王学的兴起、王阳明的心学体系、致良知说的分化、志(意)知之辨的演进、从良知说到童心说、王学的终结等。
《道德情感与社会正义:思想与文化第二十一辑》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国荣主编,全书分为“道德情感”“社会正义”“儒学的当代发展”“思想与文化”“逻辑哲学”“历史研究”“古典时代”“西方哲学”“哲学翻译”九编,研究论题包括舍勒的现象学、儒学的价值实在论、冯契与中西哲学、命题与逻辑、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等等。
本辑设“古典时代”“西方思想”“儒学研究”“近现代思想”“文学与文化”诸栏,收入《与民为友——希罗多德笔下的奥塔涅斯有助于我们理解克莱斯忒涅吗》、《黄翔:陈那推理理论的形式主义理解度局限》等文章。
本书收有文章十余篇,如“澄幽(澄明与幽昧)之间:论道家著作中的‘视觉语词’”、“从保罗到克尔凯郭尔:信仰的荒谬问题史”、“一个唯情主义者的发明:朱谦之的‘我’和抒情的辩证”、“为佛教终极理论进行奠基的《梵网经》”、“聂其杰《辟耶篇》中的佛耶对话论析”、“一个方法、一本书和一段经历:观察冯友兰的三种方式”等。
本书收有文章十余篇,如“论中国名学的天命根源”、“新名学刍议”、“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一种名辩研究的新方法”、“有关先秦名学问题的一些思考——兼论老子名论”、“新名学研究之洞识、疑难和展望——关于苟东锋名学新观点的释义学考察”、“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理论中特称量词的界定”等。
本书收有文章19篇,如“轴心时代理论”、“中国古代的知识概念”、“实用主义和认知科学”、“从柏拉图到康德”、“佛教在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渗透”、“环境正义:从分配到承认”、“近代都市扩张中的文化力量”、“佛教在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等。
本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等。
本书分为文化与人;价值与德性;知识与智慧;反思学术;走近哲学;学术自述六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冯契与智慧说;缅怀罗蒂;胡适其人;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性;全球正义:意义与限度;城市精神与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