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欢迎访问首都图书馆!
帮助中心
您的建议
False
本馆资源
本馆资源
高级检索
全部
题名
ISBN
作者
出版社
电子图书
首页
本馆资源
首图冬奥主题书目
数字资源平台
>
农学
>
林学
>
森林经理学
>
自然保护地体系空间重构:政策背景、技术方法与规划实践
自然保护地体系空间重构:政策背景、技术方法与规划实践
作者:
高黑
,
吴佳雨
,
唐乐乐
等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05
ISBN:
978-7-122-36361-9
主题:
自然保护区
中图法分类号:
S759.992
【中图法分类】
S 农业科学
>
S7林业
>
S75森林经营学、森林计测学、森林经理学
【学科分类】
农学
>
林学
>
森林经理学
建议阅读终端:
随书光盘:
畅想随书资源
在线试读
PDF格式
编辑推荐
简介
目录
评论
暂无推荐
简介
本书契合政策导向,对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优化与边界划定的思路与技术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边界划定的技术框架,并以江郎山保护地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基于“三线”协调进行了保护地布局优化评估,开展了新保护区边界划定与三次边界优化,形成新的保护地边界,最后提出自然保护地边界优化的相关制度保障建议。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前言
目录
第1章 政策背景
1.1 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1.2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
1.3 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的核心问题
第2章 我国自然保护地布局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现状
2.2 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历程
2.2.1 自然生态保护阶段(1956—1981年)
2.2.2 风景游憩功能兴起阶段(1982—1999年)
2.2.3 多类型自然保护地涌现阶段(2000—2013年)
2.2.4 体系改革与整合重组阶段(2014年至今)
2.3 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的逻辑与经验
2.3.1 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的两类治理逻辑
2.3.2 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的两重主要经验
2.4 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多头管理与重叠管制造成的部门外部性
2.4.2 属地管理架空部门管制造成的区域外部性
2.4.3 长期自主申报制度导致自然保护地空缺问题严重
2.4.4 抢救式保护导致划界不严谨、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2.4.5 权属不明、产权制度不健全影响自然保护地管制效力
第3章 国内外自然保护地布局优化与空间管制进展概述
3.1 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优化
3.1.1 生态热点地区和保护优先性评价
3.1.2 自然保护地布局优化思路
3.2 自然保护地的分区分类
3.2.1 国外自然保护地分区分类系统
3.2.2 我国自然保护地分区分类系统
第4章 规划实践项目概况
4.1 江山市基本情况
4.1.1 行政区划
4.1.2 城市发展
4.2 江山市自然人文概况
4.2.1 自然地理
4.2.2 历史人文
4.3 江山市现有自然保护地现状情况
4.3.1 江山市现有自然保护地分布情况
4.3.2 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分级分类设置情况
4.3.3 江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级分类设置情况
4.3.4 江山金钉子地质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分级分类设置情况
4.3.5 浙江江山港省级湿地公园分级分类设置情况
4.3.6 仙霞国家森林公园分级分类设置情况
4.3.7 江山浮盖山省级地质公园分级分类设置情况
4.4 现状问题总结
第5章 自然保护地布局优化及边界划定
5.1 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原则与布局优化评估
5.1.1 相邻自然保护地整合原则
5.1.2 重叠区域的处理原则
5.1.3 空间布局优化评估原则
5.2 基于“三线”协调的自然保护地范围初步候选区域筛选
5.2.1 评价目的
5.2.2 评价对象
5.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4 指标标准化与权重配赋方法
5.2.5 评价模型
5.3 自然保护地边界优化的评定参考要素
5.3.1 影响边界划定的核心因素
5.3.2 边界优化参考要素选取
5.4 自然保护地边界优化技术流程
5.4.1 资源本底评估与初次聚合优化
5.4.2 自然保护地元素与资源基底聚类的相交
5.4.3 衔接协调既有建设管制条件
5.5 自然保护地边界优化制度保障
5.5.1 明确自然资源权属,实行统一分级管理
5.5.2 加强“一张图”信息化和立体化动态监测管理
5.5.3 健全自然保护地评估与调整优化体系
5.5.4 加强要素横向流动与跨行政区合作
5.5.5 推行自然保护地拓展加盟小区设置
第6章 基于现实基础的自然保护地边界优化与衔接
6.1 衔接国土空间“三区三线”
6.1.1 冲突图斑的三类用地适宜性分析
6.1.2 三类用地适宜区初划
6.2 江山市域风景综合价值评价
6.2.1 市域范围风景综合价值评价
6.2.2 现状自然保护地资源评价
6.3 自然保护地候选范围的初划
6.3.1 调查单元空间聚类与资源本底评估
6.3.2 潜在保护地图斑划定及候选范围C2确定
6.4 自然保护地范围边界的优化调整
6.4.1 现状自然保护地边界整合
6.4.2 自然保护地范围边界整合前后对比
第7章 自然保护地内部空间管制方法探索
7.1 自然保护地空间管制的分级分类体系
7.1.1 自然保护地分级管控
7.1.2 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
7.2 自然保护地空间管制的功能分区设想
7.2.1 自然保护地分区方案设想
7.2.2 既有自然保护地分区转换
7.2.3 自然保护地分区管控规则
7.3 自然保护地空间管制的协调性
7.3.1 分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7.3.2 对接调整空间规划
7.3.3 探索社区共管共建模式
7.4 自然保护地空间管制的央地协同模式探索
7.4.1 国际国家公园空间管制的经验启示
7.4.2 纵向分级确定央地政府事权边界
7.4.3 横向分类确定专业部门涉入深度
7.5 自然保护地空间管制的利益协调机制探索
7.5.1 自然保护地主要损益协调工具
7.5.2 四类损益协调机制适用情境分析
后记
参考文献
封底
展开 ∨
评论(0)
评分:
1
2
3
4
5
评价:
请输入评论信息
5
0
/255
我要评论
最新上架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