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湖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博斯腾湖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解译、模型计算、现场监测等方法,系统解析了博斯腾湖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及演化趋势、博斯腾湖污染成因、博斯腾湖湖滨湿地演变过程。
本书主要研究水生态学理论及其污染控制技术,内容包括水生态环境综述、水体污染与污染源、水污染控制的物理处理技术、水污染控制的化学处理技术、水污染控制的深度处理技术,以及水污染控制的生物处理技术。
本书将水环境生物化学与水污染治理融为一体,突出多学科交叉特色,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全书共9章,各章包含基本要求、内容要点、例题、习题;对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给出详细的解题思路,为学生自学提供参考;习题包括单、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等题型,并提供习题参考答案。
本书共分为7章,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景观格局分析、流域降水径流变化及其关系分析、径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基于InVEST模型的流域径流模拟、未来情景的水文水资源响应、结论与展望。
本书对我国颁布的首批国家水生态环境基准之一《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2020年版)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进行了介绍,包括氨氮水质基准或标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氨氮毒性数据的筛选和分析方法、氨氮毒性数据的分布和检验、氨氮水质基准的模型拟合方法等,可为我国氨氮水质标准的制定提供良好支撑。
本书将海绵城市的概念扩展到流域治理层面,全方位解析海绵城市和流域治理技术,并以案例进行说明。内容包括:海绵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实践与建设体系探索、海绵城市技术应用推演、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案例、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应用展望。
本项目围绕鄱阳湖区水环境现状、鄱阳湖区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以及鄱阳湖区生态健康安全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鄱阳湖区域城镇化发展与水污染的响应关系,最后通过情景分析,探讨城镇化影响下鄱阳湖水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措施,从而为开展新一轮的江湖综合环境治理、城镇化进程推进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本书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GIS数据平台,以空间分析技术为主要手段,集成地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分析方法,构建水环境与工业化的空间关系研究框架,以江苏淮河流域为实证区域,以工业化与水环境特征、工业化与水环境变化关系、工业区位条件与工业污染负荷的相关性、水环境约束分析为研究内容,多尺度地描述工业污染负荷空间特征,揭示工业水污染负荷空间格局与演变的驱动机制。
本书针对强人为干扰下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栖息地恶化和生态系统退化复合型环境问题,如何保障平原河流栖息地完整性这一基础科学问题,以本领域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和优化整合环境流量保障模型为理论和方法支撑,系统地探明海河流域典型河口湿地分布与环境特征。
本书共分7章。介绍了水环境及水环境定量遥感的发展现状和关键问题,目前常用的水环境遥感观测平台和现场观测仪器,水环境定量遥感的关键辐射指标,包括信噪比、辐射灵敏性、辐射不确定等问题。
本书选取受重金属污染的乐安河洪泛区典型监测单元,以村落耕地土壤和农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测定多种重金属的总量和形态,阐述了农作物对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积累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农作物对重金属复合胁迫的标志物响应规律。
本书以疏勒河流域中游为研究区域,在全面梳理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流域绿洲生态需水研究理论,构建了疏勒河流域中游绿洲生态环境需水理论框架,界定了流域中游绿洲生态需水内涵,辨识了生态需水类型以及响应特征。
本书分为总报告和行业篇两大部分,共十一章,总报告分八章,介绍了国内外水环境治理技术发展的历程和成功的案例,预测了未来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行业部分分三章对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及环境服务业三部分进行了总结梳理,提出了对策。
本书介绍了一个前瞻性的、与当前国内外方法不同的工艺——“势能增氧生态床”的研制、工程实例(鉴定以后至今的)以及科研思路和今后发展。采用本技术处理污水可以使直接运行费用比常规处理方法节省2/3-3/4。书中内容包括插图中的开卷看绩效、八面取经、八代研究、科研思路、当今状况和今后方向以及生产应用领域。
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研究综述、总论、宁夏地区水资源条件、黄河干流宁夏段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黄河干流宁夏段水环境承载力模型开发、黄河干流宁夏段水环境容量估算、水环境管理与产业布局对策建议、研究成果与展望等。
本书通过邛海水环境与渔业资源的系统调查,核算了邛海渔产潜力记生态净化力,结合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邛海水环境与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构建了邛海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明确邛海生态安全、渔业生产安全和水产品安全条件下的养殖结构、养殖模式和养殖规模,明确邛海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的监管措施,以及明确渔业生产捕捞的具体措施和捕捞力度控制,升级和树立邛海渔业品牌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措施,最终实现“邛海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邛海水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