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9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雷达对抗,雷达和雷达对抗的产生和发展;新型战斗机和电子战飞机上的新型电子设备;对机载雷达的对抗;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对抗;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概率;新型战机的电子设备对抗;对超视距雷达的干扰有效区;双基地雷达的接收设备在哪里;新概念武器在信息战中的应用。
本书系统阐述了含二次等式约束的最小二乘无源定位理论与方法,全书共4大部分18章内容,内容分为基础篇、无系统误差条件下的理论与方法篇、系统误差存在条件下的理论与方法篇和复杂定位场景下的理论与方法篇。
本书以丰富详尽的设计缺陷案例分析为抓手,指出导致电子装备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设计缺乏可制造性,在此基础上以较大的篇幅介绍PCB/PCBA可制造性设计的设计理念、设计程序和设计方法,创新性地将设计与工艺、工艺与工艺过程控制结合起来,以帮助电子企业的管理者、电路设计师和电子装联工艺师们建立“设计是源头,工艺是关键,物料是保障,管理是根本,理念是核心”的高可靠性电子装备电子装联核心理念。
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扰效果评估方法。它既能说明干扰有效、无效,又能表明干扰有效、无效的程度;把干扰效果评估对象从雷达扩展到雷达对抗装备和反辐射武器,把评估内容从干扰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直接影响扩大到对它们控制的武器和武器系统作战能力的影响;给出了适合作战使用、外场试验和内场测试的遮盖性和欺骗性干扰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和模型;还建立了压制系数和辐射源截获概率的数学模型。
本书重点讨论了雷达电子战射频注入式半实物仿真相关技术,并给出了相关工程实例,全书内容主要包括:概论,雷达电子战,射频注入式半实物仿真总体技术,真实电磁环境模拟技术,目标模拟技术,雷达模拟技术,无源干扰模拟技术,雷达电子战对抗效果评估技术等。
本书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基于Taylor级数迭代的无源定位理论与方法。依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本书将无源定位场景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是仅存在定位观测量的观测误差而没有系统误差;第二类是观测误差和系统误差同时存在;第三类是观测误差、系统误差和校正源同时存在,并且校正源的位置精确已知;第四类是观测误差、系统误差和校正源同时存在,但是校正源的位置存在测量误差。针对上述四类定位场景,书中分别描述了相应的Taylor级数迭代定位理论与方法,并设计了若干定位算例用以验证算法推导的正确性和理论性能分析的有效性。
本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运动多站无源定位技术概论、运动多站无源定位体制及精度分析、运动多站布站优化方法、时差与频差联合估计、时差与时间多普勒差联合估计、运动多站无源定位算法、系统误差校正技术、运动多站无源定位系统初步设想及典型应用、运动多站无源定位发展展望。
本书全面介绍了无线电压制的基本概念以及压制系统使用的理论基础、各项技术、系统设计、具体应用及发展趋势等内容。
本书主要介绍了在卫星追踪与监控领域的无线电干扰仪的使用,主要内容包括无线电干扰概述;天线;接收设备;无线电定位;信号、噪声和精度;误差因素;设计和安装;同步轨道概述等。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天线基础,主要介绍了电磁波传播基本原理、天线类型基本原理和传输线特性;第二部分为天线系统,主要研究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天线及其在电子战领域的应用情况,包括偶极子天线、单极子天线、环形天线、行波天线、天线阵、八木天线、频率无关天线、面天线、电小天线、贴片天线、自适应天线阵、分形天线设计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天线相关专题,介绍了天线匹配的基本知识、专用设计方法、多耦合器、功率合成器和双工器等内容。
本词典囊括迄今为止最新的有关电子对抗方面所使用的词汇。词典由四个部分组成:英汉部分收词20100余条;汉英部分收词20100余条;缩略语部分收缩略语7500余条;另有17个附录。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通信对抗干扰效果评估体系;小波基础理论;语音信号处理;基于小波的语音通信信号干扰效果评估等。
本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通信抗干扰工程与实践中一些值得研究和认识的问题。全书共分15章,内容包括:通信抗干扰概述,通信干扰与抗干扰基本理论及其局限性,跳频通信、直扩通信、跳码通信和差分跳频通信的工程与实践,快速高精度位同步技术与实践,典型通信装备的抗干扰技术体制与实践,通信网络抗干扰基础与运用,跳频通信战场管理控制工程与运用,通信抗干扰评估工程与实践,通信抗干扰仿真方法与实践,外军通信电子战装备发展水平,通信电子进攻与电子防御作战运用,以及新型作战理论与通信抗干扰的发展等。
本书首先介绍了空间电子侦察定位的概念和国外发展概况,然后详细讨论了对地面辐射源侦察定位应用中的单星测向定位、多星时差定位、双星时差/频差定位、基于运动学的单星定位和基于临近空间平台的定位技术等。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专著,它阐述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目标定位、目标识别、目标跟踪及其数据融合原理、讨论了网络雷达对抗侦察系统的“四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