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棉花这一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入手,探讨了棉花这种作物在资本主义兴起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此为起点分析了资本主义在其历史上与奴隶制帝国主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国家在资本主义史上的重要作用。棉花帝国从一开始就是奴隶与种植园主、商人与政治家、工人与工厂主之间持续全球斗争的支点。斯文·贝克尔明确指出,这些力量是如何开创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包括我们今天面临的巨大财富和令人不安的不平等。
本书从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入手,借鉴国外土地储备制度的经验,对我国土地储备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结合《物权法》、《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等探讨了土地储备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及储备土地登记的合理性;基次,依照土地储备制度的运作流程,对储备土地的范围与储备土地的取得方式等进行了研究。
本书借鉴西方农业经济理论的新进展是中国农业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向世界,大量吸收西方农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和评价现代西方农业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分析其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应当如何科学借鉴,对于中国农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本书首先分析了我国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现状和增值收益分配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机理,地方政府、农民集体组织、个体农户之间的博弈;然后从产权角度建议将农地发展权界定为国家与农地产权人共享的土地产权,为公平分配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提供产权和法律基础。在此基础上,本书构建了既适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市场机制。
本书分为7章。第1章主要阐述本书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第7章属于实证研究部分,其中第2章介绍典型地块土地质量评价研究;第3章介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背景下的土地质量评价研究;第4章介绍县域尺度土地质量评价研究;第5章介绍天津市土地质量综合研究;第6章介绍平原区不同尺度上的土地质量的对比研究,以及对丘陵区和平原区土地质量评价对比;第7章是研究结论和展望。
本文以农业为考察对象,重点关注规划引导与农业发展的关系问题,并以中部地区为例全面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第2章:文献综述。第3章:中国规划工作决策机制。第4章:规划中的农业发展政策及其绩效评估。第5章:规划引导对农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第6章:基于DEA的区域规划政策效率的实证研究。第7章:农业发展中规划引导面临的机遇、挑战及优劣势分析。第8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书对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就业问题中就业问题中就业流动、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有关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读,从基本概念、指标体系、方法模型等人手构建了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理论分析框架。
本书在对现存文献进行归纳与评述后,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农地流转的过程进行“争角度、分要素”的逐步分析,尝试构造出这样一个农地流转研究范式;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独特基础之上,以政府主导的外部环境为背景,探讨农地流转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农地权利完整性与稳定性,进行土地流转前双方需考虑的机会成本,以及流转发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交易成本。
本书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能力的视角出发,针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论有关原理,分析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一系统的复杂性,建立了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能力模型。
本书共六章:第1章是关于农地流转以及家庭农场的研究综述;第2章则是理论探讨;第3-4章进行了实证调研,江苏和四川的案例强调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家庭农场会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农地实践之中;在本书的最后,根据前文的理论探讨与实例验证,对现有的家庭农场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文献综述与分析的理论框架、伪满洲国农业的基本条件、农业生产与耕种面积趋势、农业技术停滞与农业资本系数变动、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及工资上涨、生产要素投入与农业生产率的数量分析等。
本书主要由七章组成。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农村贫困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政策解读。第三章,中国朝鲜族聚居边疆地区农村发展概况。第四章,中国朝鲜族聚居边疆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的变化历程及现状。第五章,中国朝鲜族聚居边疆地区农村贫困的成因及其影响。第六章,中国朝鲜族聚居边疆地区农村脱贫的反思。第七章,中国朝鲜族聚居边疆地区农村扶贫脱贫的创新模式及对策。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模块、十个学习项目:模块一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两个项目;模块二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管理、财务管理、文化管理、风险管理和整合管理五个项目;模块三创办家庭农场,包括认识家庭农场、成立家庭农场和管理家庭农场三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