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思想和社会运动的关系。本书以其“二战”后的社会思想为主题,讨论社会批判理论与当时西方社会兴起的新左派运动之间的互动。
本书从詹姆斯长达十二年的职业选择以及1872年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入手,分析了詹姆斯宗教关怀的由来,阐述了他的宗教观念,并通过对其“宗教科学”、符合一般人需求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作为基础的彻底经验主义的阐释,展示詹姆斯是如何以一种不同于尼采与克尔凯郭尔的温和方式来应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的,并力图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实用主义的僵化理解与刻板印象。
本书稿以施特劳斯对自由主义的批评为线索,考察论辩双方对一些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看法,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政治的核心特质和诉求,更好地把握当代西方的主要思想脉络和重大政治关切,为思考当下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本书为我国著名的爱默生作品译者和研究者蒲隆先生对爱默生最富有思想性和可读性的作品的翻译、选编、解说。其内容涉及爱默生关于人生、道德、修养、游历、家庭、婚姻、教育、文化、哲学、历史、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本书作者依靠重叠共识、公共理性等理念,重建了《正义论》第三部分的稳定性证明,为公平正义以及其他可能的自由主义观念提供了一种政治自由主义的解释。推动罗尔斯思想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即《正义论》的第三部分与全书观点不一致和面向实践的压力,二者分别构成了罗尔斯正义理论转向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本书主要研究对象美国学者朱迪斯·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巴特勒对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政治运动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其主体理论也对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书认为,施特劳斯为我们回归原初自然法论构筑了七个基本的阶梯:认真对待施特劳斯;施特劳斯的谋划线;自然法的存在与虚无;自然法的实然与应然;自然法的权利与义务;宗教自然法论等。
本书以“何谓自由”“自由何在”“如何自由”为线索,从本体论、逻辑学和社会哲学的角度,探究了胡克自由观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并对其进行批判。悉尼·胡克(1902-1989)试图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美国的杜威的民主思想、杰斐逊自由主义传统以及皮尔士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结合,建立一种融合民主、科学和社会主义为一体的自由理论。
《富兰克林自传》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写给儿子威廉.富兰克林的家书。这部由作者1771年动笔,1788年完成的自传,前后历时17年之久。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以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娓娓道来,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不仅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且全书文字朴素幽默,使人备感亲切。
本书分为杜威早期哲学、杜威中期哲学和杜威晚期哲学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逻辑理论的当代定位;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逻辑思维的几个阶段;逻辑理论研究;作为经验的实在;知识的实验理论等。
本书分为世界中的中国、“五四”运动、中国的危机与出路、中国人的心灵四大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东海的两边;理想主义的不可信;在中国进行的国际对决;美国在中国的机会;给中国下药,我们也有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