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韩国实学与性理学、宗教与文化,内容涉及茶山丁若镛的“仁”学思想体系、茶山丁若镛的天理人欲思想、韩国佛教的本土化、义天与韩国天台宗等。
本书以朝鲜儒学的一段公案—“四七之辩”开始谈起,以文献考据和哲学分析为基本方法,重点分析了李退溪的“理气互发”说和心学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后学影响。李退溪受《周易》和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动静说的启发,推发了“理”之能“发四端”的可能性,由此建立了人性之善与天理之间牢不可破的联系。
日本的古学派,包括山鹿素行、伊藤仁斋代表的古义学派,以及由荻生徂来开创、经太宰春台发扬广大的古文辞派。他们反对幕府奉行的朱子学,称其迂远、偏狭,力图以王政复古来创造新局面,对抗封建正统思想,是江户中期儒学的新势力,直接导致了宽政异学之禁。由于具有反抗压迫以及唯物主义等进步思想,古学派在日本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全书分为七十册,本册是第二十五册。
日本的古学派,包括山鹿素行、伊藤仁斋代表的古义学派,以及由荻生徂来开创、经太宰春台发扬广大的古文辞派。他们反对幕府奉行的朱子学,称其迂远、偏狭,力图以王政复古来创造新局面,对抗封建正统思想,是江户中期儒学的新势力,直接导致了宽政异学之禁。由于具有反抗压迫以及唯物主义等进步思想,古学派在日本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全书分为七十册,本册是第三册。
日本的古学派,包括山鹿素行、伊藤仁斋代表的古义学派,以及由荻生徂来开创、经太宰春台发扬广大的古文辞派。他们反对幕府奉行的朱子学,称其迂远、偏狭,力图以王政复古来创造新局面,对抗封建正统思想,是江户中期儒学的新势力,直接导致了宽政异学之禁。由于具有反抗压迫以及唯物主义等进步思想,古学派在日本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全书分为七十册,本册是第七十册。
本书是关于日本新马克思主义著名思想家广松涉哲学研究的专著。广松涉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其思想博大而精深。他以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为己任,并试图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独自的哲学体系。作者从广松涉哲学思想中两个最重要的理论思考层面入手,深入探寻了马克思的物象化批判理论和交互主体的四肢结构论的生成背景和思想构境的具体机制。
本书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中国与琉球的历史关系,再现儒家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于琉球深刻的历史影响,将琉球国儒家文化认同研究置于坚实的实证考察基础之上。
《圣学辑要》是朝鲜李朝哲学家李珥的政治哲学著作,共8卷。全书由统说、修己、正家、为政、圣贤道统五篇组成。全书以大学纲领为条目,略仿朱子朱子近思录之意,宗旨规模皆可见朱子学的影响,论者以为韩国儒学之标准著述,盖修己治人并行者。本册是第二册,卷之五-卷之六。
《圣学辑要》是朝鲜李朝哲学家李珥的政治哲学著作,共8卷。全书由统说、修己、正家、为政、圣贤道统五篇组成。全书以大学纲领为条目,略仿朱子朱子近思录之意,宗旨规模皆可见朱子学的影响,论者以为韩国儒学之标准著述,盖修己治人并行者。本册是第一册,卷一-卷四。
以思想家山鹿素行及其弟子津轻藩大名津轻信政的为例,通过对二人的著作、学习笔记、藩内政策等考察,不仅论证了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的变化与兵学和神道的关系,而且阐明了18世纪日本政治思想的特征、及其与日本国学在思想上的交汇和承传。
本书是一本讨论思想史认识论的书:第一部讨论了沟口雄三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结构,特别是他在经验研究中折射出来的原理性假说;第二部讨论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生在日本的昭和史论争。全书通过对这两个个案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如何破除静态的知识感觉,建立把握动态过程的认识论课题。
明治维新后,日本一方面以欧洲式的政治和文化标准构建一个近代国家,另一方面仍坚持日本传统的政治和文化特性。本书分为六章,选取日本朱子学的确立这一历史片段予以历史实证研究,并从五个方面说明日本朱子学如何通过向近世日本社会层面的辐射而得以确立的过程。
本书稿为“17-19世纪中韩实学交流与茶山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该论文集共收录论文13篇。书稿紧紧围绕明清时期中韩实学发展,结合韩国实学集大成者茶山丁若镛的实学思想,从经学、易学、考据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全新视角出发,重新解读和诠释中韩实学的内涵和外延,发展脉络和历史地位等。
本书重新考察“哲学”一词的翻译过程以及西周之所以将“philosophy”对译为“哲学”的原因。选出“性”与“理”这两大西周哲学译名中既与中国传统哲学密切相关又与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密不可分的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将西周在翻译过程中对它们的处理方法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原有的哲学范畴进行比较,明确了西周在东西方思想相互冲撞中对于传统思想的继承、借鉴与发展,阐明了传统思想在其译介西方哲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让读者对西周哲学思想有更加深入的把握与理解。
本书主要探讨韩国近世哲学思想文化跟中国的关系,以此论证中国有哪些思想影响和促进了韩国的近代化。本书中主要在性理学、阳明学、实学等领域对中国和韩国哲学思想文化进行比较,阐述中韩哲学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性和差异性,对读者从哲学思想层面上了解中韩两国关系,促进两国的深层交流提供理性理论根据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