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体用”思想的“用”和“体”进行集中、全面、深入地历史考察和哲学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哲学的本来面目和未来走向。基于体用逻辑分析的普遍性,全文结构依据“即用显体,立体行用”的原则来安排,共分上下二篇,上篇属于“用”,下篇属于“体”。正是在这样的结构安排中,实现了体用思想研究的诸多成果。
本书稿从《论语》《孟子》《荀子》《礼记》《周易》《道德记》《庄子》《周敦颐集》《邵雍集》《张载集》《二程集》《陆九渊集》《四书章句集注》《王阳明全集》《颜元集》等15部典籍中,辑录出能传达古圣先贤思想精髓,充满人生智慧,富有启发的上千条粹言妙语,涉及论道、为学、修省、师友、为政、知人、处事等多方面,品读和涵咏之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本书收录美国芝加哥大学夏含夷教授的八篇专论,通过古文字新证与历代注释细读等多元方式,探讨《周易》《尚书》《诗经》《逸周书》《竹书纪年》等典籍如何写成、为何要写、在原初语境有何意义及在往後的历史中如何因晚出的哲学观点而遭到改写或遮蔽等问题。
本书稿揭示了中国哲学史上有限性概念的主要内涵、流变及其消失。主要论述了先秦儒道两家(包括孔子、思孟学派、《周易》、荀子、庄子)对界限的认可,及宋明理学、内丹学等后世儒道学派对这一维度的转变。并分析了中国思想史上有限性维度的困境及其消失,包括墨家的反对等等,进而论证了中国古代传统中有限性维度消失在思维方式上的原因,包括中国哲学宋代以后整体转向内省的思维向度等。
本书从神秘主义的视角,对于古代哲学的变迁提出了新的认识,对其中若干命题作了新的解释,对于古代哲学与礼法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内容包括:早期儒家与神秘主义;《内业》与《大学》;《五行》与神秘主义等。
本书从制礼作乐,开创华夏礼仪之邦的周公,到统一天下,创立大一统国家体制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从好学不倦、周游列国、即凡而圣的孔子,到浩然取义、仁者无敌的孟子,从超乎人文、可道非道的老子,到神游天地、御风而行的庄子……这是一群如星光般闪耀的人物,他们在时代和历史的沉浮中,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高度,开中华思想之先河。他们是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中有人天姿秀出,有人行止彪悍,有人坦率慷慨,有人强悍坚守。他们的思想主张相互争鸣又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本书的编写不但有助于让外国留学生直接感受中国哲学的魅力,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而且有助于培养中国学生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古典哲学的能力。在建设“一带一路”和世界“双一流”大学的基本国策下,用适当的英文和方式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要。
《易学》是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本书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中国从古代至现代易学、哲学思想家400余位,旨在为易经爱好者和哲学爱好者提供初级的人物了解,为易学的思想发展理清思路。记录了中国历代易学家与哲学家的生平及学术贡献。
本书由六篇文章直接编辑而成的。这六章依次为《英语世界的先秦儒学研究》《英语世界的先秦道家研究》《英语世界的墨子研究》《英语世界的名家哲学研究》《英语世界的秦汉哲学研究》和《英语世界的易学研究》。
本书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和哲学智慧。重点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流派、人物和主张,介绍中国哲学的特征、最高境界及其对现代东亚文化的启发意义。先秦诸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渊薮与源泉。春秋战国时代,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九流十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中国思想综合创新的基调和走向由此确立。
本论文集收集了作者几十年来所写的有关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孔子、墨子与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两汉哲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改论文集对两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变迁进行了梳理和阐发,着重研究了汉代著名思想家扬雄,对其哲学代表作品《法言》和《太玄》进行了整理和注释,代表了作者的主要哲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