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本书作者像
作者简介
绪论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一 本书主题的灵魂和贯穿全书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二 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与民主政治建设
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民主政治建设
四 民主——我们的生命和旗帜
五 制度自信——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旺盛生命力
六 本书内容简介
第一章 民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历史周期率”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 民主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必由之路
二 我们党对“历史周期率”的深刻反思
第二节 苏共覆亡的前车之鉴
一 苏共覆亡的标志与成因
二 苏共领导人享受特殊高待遇和种种特权
三 苏共领导人贪污受贿,任人唯亲,生活奢靡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建设
一 邓小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论述
二 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拒腐防变的理论与实践
一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
二 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从严管党治党
三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四 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五 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
六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七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一 在批判黑格尔哲学中,提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形成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思想
三 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中形成了人民民主理论
四 在剖析资产阶级民主中确立了无产阶级民主理论
五 恩格斯晚年关于无产阶级民主国家形式和国家消亡的论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 从国体上看民主——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二 从组织制度上看民主——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三 从行为规范上看民主——自由与纪律的统一
四 从国家治理方式上看民主——民主与法治的统一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主的形态结构
一 国家形态民主与非国家形态民主
二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
三 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
四 共产党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
第四节 民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一 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二 从上层建筑归根结底要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义上说,民主也是一种手段
三 从目的与手段的相互关系来说,民主是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和由来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科学内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三节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四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人民政协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传统决定的必然选择
二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机关的组成
三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地位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四 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的历史性发展
五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功范例
第五节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二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三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
四 以社区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城市基层民主
五 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企事业基层民主
第六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一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优势
第七节 完善和发展中国民主政治制度
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三 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章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节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一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三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实现党和国家领导人交替的制度化、法制化
一 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领导职务终身制
二 资本主义国家自由竞争、互相争斗的领导人选举制
三 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交替的制度化、法制化
第三节 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实现国家权力的平衡与协调
一 克服国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实行适度分权和适度限权
二 克服权力与权利的失衡,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与协调
三 正确处理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关系,实行三权的互相制约与协调
四 坚持公民权利的均衡性原则,关注弱势群体的公民参与和法律救助
第四节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一 习近平关于新时期好干部的重要论述
二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部署
三 十八大以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进展
第五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加快建设法治国家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一 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 全面把握法治工作基本格局,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四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
五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第二节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一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二 我国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
三 依法治国的含义和要求
四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第三节 法治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 法治保证和促进国家经济建设
二 法治保证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三 法治保证和促进文化建设
四 法治保证和促进社会建设
五 法治保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要求
二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四 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五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社会
六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第六章 社会主义民主与人类政治文明成果
第一节 习近平的新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一 文明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各种文明都有独特价值
二 文明的平等性特征,决定了各种文明都值得尊重
三 文明的包容性特征,决定了不同文明可以兼收并蓄、交流互鉴
四 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和互鉴性,决定了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息息相通
五 中国是学习大国,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第二节 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历史必然性
一 依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二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都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对立物,因而具有某种共同性
三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两面性和人类政治文明成果
四 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
第三节 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需要批判继承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的进步思想原则
一 自由权利原则
二 主权在民原则
三 人性、人道、人权原则
四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五 分权制约原则
六 公平公正原则
第四节 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需要批判继承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合理政治体制
一 民主共和制度
二 代议制度
三 选举制度
四 公务员制度
五 舆论监督制度
六 财产申报公示制度
第五节 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必须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
一 反对盲目崇拜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右的倾向
二 反对拒绝吸取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某些合理因素的“左”的倾向
三 吸取既反“左”又反右的历史经验,着重克服“左”的、僵化的思想
四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人权的普遍性原则”“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论述为思想武器,反对“左”右错误倾向
第七章 全面从严治党 整治顽疾“四风”
第一节 古今中外“官场病”
一 “四风”是对“官场病”的新概括
二 “官场病”是古今中外官场通病
三 官僚政治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场病”
一 对社会主义国家整治“官场病”的历史回顾
二 社会主义国家“官场病”病因探源
三 整治“官场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性课题
第三节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整治“四风”
一 把反“四风”改作风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着力点
二 抓作风建设要抓常、抓细、抓长
三 围绕权力运行扎紧织密制度笼子
四 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五 织密人民监督之网
第八章 民主政治的新形式——网络民主
第一节 信息时代与网络民主
一 网络与民主的关系
二 互联网和网络民主的蓬勃发展
三 网络民主的基本内涵
四 网络民主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网络民主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 网络民主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二 网络民主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 网络民主促进协商民主发展
四 网络民主促进基层民主发展
第三节 促进网络民主健康有序发展
一 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切实坚守三条底线
二 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三 加强网络民主法治建设,实现网络民主法治化
四 建好用好网络平台,有效发挥网络民主功能
五 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实现网络公平
第九章 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从严治党
一 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 坚持党的科学理论和正确道路,这是党的正确领导的显著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三 坚持从严治党,保持党同人民血肉联系,这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四 我们党作为郑重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标志——敢于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善于自我净化
第二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的是执政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一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三 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第三节 坚持一条根本原理: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
一 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原理
二 我们党关于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几个经典论断
第四节 坚持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统一的根本保证
一 党的干部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党的干部必须当好人民公仆
二 马克思主义“公仆”思想从近一个半世纪前一路走来,直至习近平的公仆论
三 坚持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必须解决好几个问题
附录一 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旗帜下
附录二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附录三 “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后记
参考文献
版权页
封三
封底
上一章
下一章
【封面】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