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方法论等方面入手,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放时期的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的发展与创新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本书论述了形而上学的基本含义,比较说明了中西形而上学的差异与会通,探讨了境界形而上学的内涵,主张哲学意义上的实事求是与真善美的自由人格的内在统一。本书通过境界形而上学的视角探索中国哲学中儒释道的本体、工夫、境界三者的统一,揭示了儒释道所说的本体与人的关系,即本体与人的存在内在相连,并由人的道德实践而呈现在精神境界上。
本书在更详细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采用新的研究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和演化作了系统研究和叙述。其中不乏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独到见解,能有效填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些空白。该项目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又一重要成果,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百年传播历史,以史为鉴,能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书在更详细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采用新的研究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和演化作了系统研究和叙述。其中不乏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独到见解,能有效填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些空白。该项目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又一重要成果,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百年传播历史,以史为鉴,能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在存在论的高度上阐释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资本、现代和历史等概念。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科学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本书通过对马克思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三次飞跃的分析,发出了“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呼唤;用马克思两大发现的整体视角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人”,并基于此对当今学术界的一些人无原则地宣扬“经济人”展开了批判;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特别是批判了对马克思主义做启蒙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解释的缺陷;归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的双向促进;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审视了社会的不平等,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审视了生态危机;描述了“马中西”三大资源在中国道路中的交互汇通。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本书系湖南省湘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集刊,聚焦湘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湘学与国学的关系、湘学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国内各地域文化与湘学的比较研究、湘学传统与湖南现代化研究、湘学与当代湖南发展研究、湘学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等学术领域。本书是总第13辑,分为湘学专题、湖南人文历史、湘学文献整理三个部分。
本书以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现实的逻辑脉络,以理论阐述为基础,以现实问题为参照,准确界定意识形态安全概念,重点把握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演变特点,全面分析互联网时代影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复杂因素,提出牢牢掌握互联网时代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主动权的对策措施,试图建构研究互联网时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完整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严格遵循新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关于“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要求,共11章,每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考点归纳;第二部分为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具体如下:1.考点归纳部分。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现代发展的目光批判文化传统与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立场阐释西学思想,这二者应该实现内在统一。这个统一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大众化辩证整合的过程,当然这就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的一面回眸、一面前瞻的双重认同特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世偕行、与时俱进,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不断在实现大众化过程中确立理性自信与方法自觉,积聚精神能量、顺应时代要求并走在时代前列。
本书共分为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论文;系统科学论文三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哲学内容和功能的新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系统机制;浅论应用哲学;论人在与世界关系中的使命等。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梦的当代哲学维度;不忘初心,把双拥工作作为一生的情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前提;学以成人的哲学追问;马克思主义自信的辩证法;思想者远行的精神苦旅;井冈山红色基因的哲学证明等。
本书共分为六章,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路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技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时代处境;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思想的当代表述等。
本书的内容在于述评我国哲学家与哲学史家、智慧说的创立者冯契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的贡献,资料详实、论证严谨、表达顺畅、层次架构安排合理,体例格式也较为规范,是了解并研究冯契哲学的较好读本。
本书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出发,以历史事实为根据,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早期进程,本书主要代表人物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艾思奇、毛泽东等人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前景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凸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及其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展现了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于正确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立足中国场域,同时又有世界维度,探究文化世界的一般意义结构,开创了以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学新理论体系,亦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并将其拓展和应用到哲学、宗教、诗文化等意识形态实例的意义分析。文化世界哲学就是关于文化世界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是对文化世界是怎么来的、什么是文化世界、怎样建构或创新文化世界等问题的探究,在核心范式的意义上,亦可称为工作世界文化哲学。它将创造、工作创造、工作共同体创造视为工作世界乃至整个文化世界的三位一体本质和最高境界,诉诸创新创造特别是资源型文化世界向创造型文化世界转型,亦是文化世界创新哲学。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了进一步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有范式,而且也是中国哲学的现代传统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哲学传统的三重变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略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需要与欲望颠倒之谜的历史唯物主义求解——从物化关系新面孔与人的自由谈起;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等。
本书围绕“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理论贡献”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主要观点包括:马克思主义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然归宿。瞿秋白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他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