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立场、方法原则、历史演化和理论贡献。对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群众史观,实践立场,分工、交往与社会发展,阶级斗争与共产主义运动,人的解放,国家与社会治理,社会矛盾运动与发展道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做了深入评析,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论述的人类学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做了深入考察和充分阐释。
本书从当代正义理论语境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图中的正义向度和视域,揭示和开启马克思主义正义主题。在此基础上到马克思的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和资本逻辑批判,进而揭示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向度及其基本体构和原则。
本书梳理了马克思的时代分析方法,论证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依次经历三个大的社会形态,由此形成三大历史时代,即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本书运用这个时代分析方法,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历史时代的社会主义;而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后现代社会历史时代的社会主义,二者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但有着时代的区别。
本书深入领会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精神实质,揭示无神论的深刻内涵,从马克思批判宗教的高度来分析今天宗教复兴的原因以及其中内涵的人类在现时代呈现出的真正的精神需求,积极应对宗教的回潮。
本书致力于以马克思文本解读为中心,努力把握马克思自身思想的历史和逻辑线索,将其归结为法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形而上学“三大批判”,以此阐释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体系。本书在相关问题上尽可能地建构马克思与其他人的对话关系,并且在若干问题上尽可能地实现理论形态转换。
本书以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尤其是鲍威尔本人的著述为基础,详细追溯了马克思和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论争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的思想发展历程,具体复原了马克思与鲍威尔论战的真实情境和三次交锋的具体过程,细致梳理和展示了双方各自的思想、分歧和争论焦点,并力求给予公允、客观的评价。
本书系统地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的论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思想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书奠定了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解基础,对于正在进行的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建设实践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本书是国内学者近年来研究劳动价值论问题的力作。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在国内几乎一直没有间断过。全书共八章,包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和价值量的决定、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非均衡和不确定性:对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概念的在阐释等。
本书把1848-1852年间马克思、恩格斯所创作的全部政治文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详尽地考察,在此基础上更精确地探究了他们当年在纷纭的理论和实践纠葛中对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全面揭示了这一阶段他们关于“革命”的思想、观点和思路的内在逻辑及其演变过程,真实地再现了他们在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时所遭逢的困难及其所取得的进展。
本书作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的阅读整理,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法律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进行体系化的解读,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思想、法社会学思想、批判主义法学思想等。
本书将“晚年马克思”的研究视域拓展至其中后期思想发展(特别是《资本论》研究)过程中,以两部笔记所梳理的从史前社会到资本主义产生的人类历史及其向世界历史的转化为线索,以“求解资本主义史前史”为总问题,以史前时代至希腊罗马社会、中世纪、近代、现代四个时期以及经济、政治、宗教三个论题为经纬,通过对其中所关涉的十二个问题的讨论来全面把握两部笔记的思想议题。
该书在收集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试图梳理相关的研究,合理分辨西方马克思学界关于晚年恩格斯哲学的深刻洞见和过度解读,进而呈现恩格斯这位19世纪思想家的哲学原像,使进一步的思想评价以清晰的历史事实为基础。
本书从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对马克思的文本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进行开掘,在此基础上专题研究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首先,在当代境遇中阐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特征。其次,运用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从资本逻辑出发探讨现代性的矛盾与超越等基本问题,并观照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最后,开启马克思与当代社会理论家的思想对话,探讨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凸显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价值。
本书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和2018版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编写依据,增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最新政策。在吸纳同类辅导用书的优点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创造性地在侧边栏增加批注及真题示例、名言阅读,以便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巩固知识点。
本书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和文化不和谐发展的教训,探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意识形态与文化两者关系上的失误,思考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意识形态与文化两者关系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文化与意识形态两者之间和谐发展的特点、规律、机制;两者的和谐发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作用、方法。
本著作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阶级性、人民性和人类性。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道路探索,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理论创设,以及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制度建构。最后,作者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脉络,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实现民生的保障对策。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消费思想的现实基础与理论渊源;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建构逻辑;马克思消费思想的丰富内涵;马克思消费思想的方法论;马克思消费思想视域中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马克思消费思想的当代价值。
本书讲述的是在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古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兴起,在西方学界,通常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称之为“古典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谱系中,古典马克思主义始终占据着始祖的地位。古典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就是对旧政治哲学的批判和超越的过程,就是他为政治哲学重新奠基的过程。
本书分五章,内容包括: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条件;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历史演进;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基本特征;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