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整个都城的格局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又一次更大的变化,即由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这是由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变化。本书对中国古代都城都作了详细的考察研究,并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以资说明。
本书将中国城乡规划思潮的演进置于这一宏大背景中予以研究,以重大发展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为序,将1949年以来中国的总体发展划分为4个时期,分别阐述了这些时期中城乡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的价值取向、主要的规划思潮等等。
本书简要介绍了城市管理、决策、法律、行政法等基础知识,系统阐述了城乡规划法和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为城乡规划法学基础知识,包括行政法学、法制体系、依法行政、方针政策4章;第二篇为城乡规划管理,包括公共行政、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审批与修改管理、实施管理等7章;第三篇为城乡规划法规基本知识,包括城乡规划行政法规与规章、技术标准与规范、相关法律与法规3章;第四篇为附录,收录了与城乡规划管理有关的“一书三证”办理流程等。
本书立足国际背景,聚焦中国,从时间维度上客观展现了当代中国城市设计发展的宏观图景,梳理出七个历史阶段和三个争议,并提出和系统论述了当代中国城市设计思想的四个思潮。全书以历史事件、档案文献和科研论文为依据,在梳理、归纳并客观论述的同时,又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
本书全面讲述了二线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开发经营策划,具体包括二线城市综合体项目如何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如何进行定位、如何进行产品规划设计、如何进行投资分析、如何进行营销推广策划以及如何进行经营管理。
本书在理论上尝试从多途径城市化和旅游导向型城市化角度,构建起一套城市旅游规划的理论学说,本书集合了十几个规模宏大、举世闻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和省会城市案例,除此之外还针对过去二十多年涌现的城市新区的旅游发展,专门列出几个章节加以讨论。
本书紧扣南宁城市基础特征“水城”“绿城”,分析了南宁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在借鉴相关城市规划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南宁以水为“魂”绿为“体”,互相融合形成城市生态网络的基本途径。
本书基于国内城市,以南昌市的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实践经验为例,对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排水防涝、溢流污染等方面的理论和计算进行了研究,分为理论篇和应用篇。理论篇共10章,主要从工程应用角度对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排水防涝、溢流污染等方面的理论和计算进行探讨。应用篇共9个案例,主要把理论篇中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实际案例进行应用和验证,并对应用效果进行总结。
本书内容主要来自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创意设计理论讲座,第二部分是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创意设计论文,第三部分是基金项目学员作品展示,第四部分是基金项目基地江苏省望亭镇简介。
本书通过对天津港口的分阶段动力机制、空间发展演变规律与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基于天津当前空间结构发展现状的认知,引入点―轴系统模型方法和分维值、紧凑度、扩展强度等空间测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理想空间发展模式的探索,提出了天津城市空间结构初步的理论构想,并对未来发展的现实因素进行考量,从发展方向、空间发展模式和优化引导策略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本书分阖闾大城之谜、苏州古城之殇、保护利用之路。内容包括:南迁吴地:梦想开始的地方;强国之梦:时势造英雄;季札让国:吴国第一贤人等。
本书是有关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方面的专著。全书系统地从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视野来探索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图景,在分析和把握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简要回溯其思想渊源与历史演进历程,并就城市环境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其城市设计应对原则展开初步探讨,之后进一步提出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的生态策略、方法与决策管理机制。
本书是大型学术丛书——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中的第6分册。全书内容涉及城市交通与规划、城市文化与保护、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都市区域空间与格局、中外城市规划与演变、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本书不仅对城乡规划管理与研究设计人员汲取古今中外城乡规划发展的历史经验,而且对城乡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和单位保护城乡文化特色和城市再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以城市影像为主题,收录了2019年暑假期间来自国内18个省市的30位学员在为期60天的“城市影像档案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研修班创作的摄影作品,通过城市影像的专题探索与实践,向读者展现现代城市发展现状。
本书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研究对象,在国际国内视野中,对历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规划理念、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等进行解析,揭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演进与国际、国内历史城市保护理论实践发展趋势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呼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总结历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成就,反思其不足之处,进而对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改完善提出展望和建议。本书为城乡规划研究性专著。
本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以城镇空间密度、城镇地域与规模空间、城镇空间形态为三条线索,通过空间引力模型、功效函数与协调函数、空间滞后模型三大检验得出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现实格局、评价结果及城镇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并从政府作用机制、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三大机制去解决和理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最终实现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