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王晴佳先生的文集。书中收录了他自80年代以来发表的中文论文20篇,讨论范围广泛,从古希腊史学,对兰克学派的反思、米歇尔·福柯的史学思想,到近年出现的情感史研究、新文化研究和以展望未来为主旨的“后人类史学”。文章均为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专题研究(monographicstudies),即以单一主题为对象的研究。
本书从“人物、派别、焦点”三方面入手,描述、分析和讨论这些变化,突出了这一时期与20世纪上半叶之间的不同,从而为中国学界提供一部内容新颖、架构独特的著作。本书的这些史学新潮反映了当代史学所面临的挑战,而深入思考和应对这些挑战将有助我们共同面对人类的未来。
本书稿力求从这几方面进行多个角度综合考察,将戴维斯的学术研究同其出身、求学以及学术经历紧密结合,并通过分析、解读戴维斯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术成果,梳理、归纳出她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社会影响等,认识其在西方史学学术界所拥有的地位。
卡莱尔和米什莱是19世纪浪漫主义史学极具代表性的两位史学家,他们的思想和作品突出体现了浪漫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该书分别比较了卡莱尔和米什莱的浪漫主义史学思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分析了造成差异性的原因。对二者浪漫主义史学思想的共性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加清楚地把握浪漫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并纠正部分学者对浪漫主义史学的一些偏见。对二者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则可以全面地理解浪漫主义史学的丰富性、多样性。
本书主要包括:海登·怀特:叙事、虚构与历史,安克斯密特:从“叙事实体”到“历史经验”,昆廷·斯金纳:历史地理解思想等。
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英国史学的开端——吉尔达斯、英国史学之父——比德、中世纪编年史与时间观念、阿绪尔与中世纪英国传记史学、牛津学派的兴起与发展等。
本书描述和评析了年鉴学派自20世纪20年代发端以来八十余年的历史,以该学派四代学人的继替为线索,呈现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和趋向,为读者了解年鉴学派的发展脉络、重要理论和关键概念提供了便捷的指南。
本书通过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文本的分析,揭示出这位古希腊史家判断伟大的主要标准是苦难(希腊文Pathos);并进一步解读了修昔底德叙事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文本片段,探讨“苦难与伟大”这一基本观念如何影响到修昔底德对人类历史处境的看法和他的写作。
本书共分为四章,二十四节,主要内容包括:前加洛林时代的西方基督教史学;加洛林史学崛起的原因;加洛林史学的各种体例和加洛林史学的特点。
本书共分为博观约取、学海语丝、士林往事、东吴散记共四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希腊的奇迹”、古罗马文明兴衰启示录、恺撒的三月十五日、“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等。
本书将1961-1990年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的演说词放在二战后美国史学及史学所依托的社会大背景下考察,来解读和分析演说辞,探析战后美国史学的演变及发展。内容包括历史学家为什么要重写历史;中西“历史观”探析等。
本书力求简练、概括地勾画西方历史学的演变。本书所采用的方法是在叙述西方史学的变化时,突出历史观念的演变。希望从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的著作中,找出自古希腊、罗马,经中世纪,至现代欧美的西方历史变迁的线索,理出头绪,以求正于读者。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了英国新左派史学家拉斐尔·萨缪尔的生平和活动、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包括历史学的民主化;史学本体论等。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德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们的学术研究、个性特征和表达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现实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热情、抱负和渴望。
本书内容包括:罗马帝国的基础;日耳曼移民和对阿拉伯人的征服导致罗马帝国的变化;加洛林王朝时代和德意志皇权;等级森严的僧侣统治制度时代(11~13世纪)、14世纪和15世纪;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17世纪和18世纪大国的产生和发展、革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