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在西线欧洲战场上对英、法等国组成的协约国实施潜艇战,给英国商船和战舰以重大打击。本书共分为13章,内容包括:德国正在赢得这场战争;“五月花”号回归;护航体系;美国驱逐舰;伪装猎潜舰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爱德华二世遭废黜、《北安普敦条约》、处决罗杰·莫蒂默、爱德华三世治理内乱、失地苏格兰贵族与达普林缪尔战役、哈里顿山战役等。
本书是作者团队装备需求论证部分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共11章,分为理论、方法和应用3篇。其中理论篇包括装备需求论证基础理论和装备需求论证工程化理论;方法篇由装备需求论证方法体系、业务流程环节共用的装备需求映射方法,以及面向业务流程的任务需求分析、能力需求分析、体系和型号需求分析与评估、技术需求分析与优化等方法构成;应用篇介绍装备需求论证工具与配套资源,以及装备体系和型号需求论证示例。
本书是魏格纳关于德国海权问题的经典论著。作者结合当时的欧洲政治、经济形势对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参与的战役进行分析,意在找出最终造成帝国海军在战争中失利的根本原因并加以阐释,提升士气、警示后人。书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使其早已超出一份战争备忘录的范畴,本书不仅为德国军队提供了正确理解海洋和伟大世界的观念,更对帮助中国读者从不同以往的视角认识20世纪德意志的战术思想与当今的德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书主要从军民融合的概念、实质、发展动因、发展目的、军民融合发展的科研生产体系、军民融合的法规体系、军民融合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及军民融合条件下的武器装备通用质量特性管理等方面,对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及管理等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本书从宏观视角考察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的演变,选择埃及、伊拉克、黎巴嫩、也门四国为案例,深入剖析四国军政关系的相关特征,演变历程及其内在根源。通过宏观分析和案例比较研究,旨在揭示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军政关系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军队在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本书分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和平年代、地中海战场和无条件投降始末和我的审判三章,主要内容包括:巴伐利亚皇家陆军和魏玛共和国国防军1904-1933;转入德国空军;德国航空部;空军总参谋长;第1航空队总司令(驻柏林)等。
本书分十二章,内容包括:日本自卫队的组建历史;日本自卫队的发展壮大;日本自卫队现行组织体系;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在的实力;日本航空自卫队现在的实力等。
本书以英国1637—1660年的政治动荡为背景,采用对话的形式讨论英国内战的原因,内战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及霍布斯本人对内战的看法。书名以《圣经》中的陆地怪兽“贝希摩斯”命名,与以海上怪兽“利维坦”命名的《利维坦》一书遥相呼应《梢运》《贝希摩斯》是霍布斯晚年应用自己成熟的政治理论对英国内战的分析,是他在《利维坦》中所建构的国家学说的应用。
本书利用有关各方的材料、特别是2004年首次披露的中央情报局有关文件,联系冷战的大背景,揭露了美英推翻伊朗摩萨台统治的隐弊行动,对中东局势和冷战进程的影响,着重分析了美国决策层、特别是作为国务卿和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杜勒斯兄弟以及总统艾森豪威尔等人的政策考虑,中央情报局及其主要合作者英国秘密情报局的具体活动以及国际石油财团在事件中的影响。
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阐述航空保障装备体系工程的概念内涵、产生背景及基本理论方法。第二章从总体上分析对比航空保障装备体系的典型运用模式、发展论证模式、管理模式。第三章、第四章综合运用能力需求论证、综合集成研讨与优化理论,研究航空保障装备体系结构需求生成和体系结构优化问题。第五章运用因果分析、逻辑决断、多目标优化等理论方法,研究航空保障装备体系数量配置问题。第六章、第七章运用离散事件仿真、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
本书着重介绍了武器装备备件的基本概念、需求影响因素、需求预测的程序及武器装备备件保障决策时常用的需求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基于相似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评估法的备件品种确定方法,基于仿真、时间序列、灰色模型、支持向量机、故障分析、组合模型的备件需求预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