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100问:后现代的刺》以启蒙、文化工业、传媒、工具理性、解构、正义、科学为展开话题,用通俗的语言带你走进紧张刺激的后现代哲学世界。内容包括:社会的批判;身体与解释;解构的快感等。
本书共分为古希腊的智慧;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四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探问世界的本原;古希腊三贤;古希腊晚期哲学;基督教与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经院哲学等。
本书稿是现代西方哲学部分,系统梳理叔本华、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家的理论观点。内容涉及痛苦、欲望、自我、语言、逻辑、存在、选择、荒谬、解放、幸福等话题,以提问的形式探寻生命的答案。
本书系统阐述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阶段38位伟大哲学家的智慧精华,其间涉及世界的本原、信仰的时代、理性的光辉、古典的魅力等章节,鸟瞰2000多年人类思想发展脉络,配备27张逻辑思维导图,清晰掌握人类文明进程。
本书以16世纪欧洲后半叶重大历史事件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与法兰西内战为主线,全景展示了16世纪后半期纷繁复杂的欧洲历史,详细解读了欧洲政治势力与宗教势力分化及整合的全过程。最终的结果是,天主教一统西欧的局面彻底被打破;西班牙丧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法兰西一蹶不振,元气大伤;神圣罗马帝国宗教冲突加剧,规模更大的战争即将到来;英格兰王国置身事外,坐收渔翁之利,逐渐实现了战略崛起。
本书完整地保持了形式逻辑体系传统的基本框架,按照概念—判断—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逻辑学基本规律—论证—谬误的顺序,阐述和介绍了逻辑学的基本内容。全书注重内容的简明和准确,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本书各章均先讲述逻辑学基础知识,然后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给出一定量的具有相同性质的习题来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学生既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掌握基本内容,又可以通过对同类问题的强化训练来深化对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快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阐述了哲学领域对人脑基本状况的观察、理解、洞见,指明人痛苦的来源以及改善的方式,并把这些与现代科学(主要是进化心理学)对人脑的基本认知互相印证。后半部分则着重于讲述这些洞见对人的道德主张、精神追求的意义。
本书作者以女性的成长过程为脉络,通过一个个亲自接触的真实案例,梳理出现代女性在人生各个阶段可能面临的困境、可能遭遇的伤害,并为女性识别、避免踏入这些“人生陷阱”提供了多方位的指导。本书包含大量心理学与社会学知识,不管是女孩的养育者,教育类从业者,还是业已成年的女性,都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
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批评性评论”,分为三个专题。“早中期分析哲学”专题概要回顾了20世纪分析哲学内部的八次大论战以及语言哲学的发展历程,然后讨论了弗雷格、罗素、蒯因、冯·赖特和亨迪卡等人的哲学思想。下编为“理论性建构”,提出、阐发和论证了一些带有原创性的哲学观点和学说:区分自然语言中词项的指示性用法和谓述性用法,系统地反驳克里普克所提出的各种论证。
本书是对《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第一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的修订与扩充。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反映了西方哲学家对分析哲学较为完整的权威阐述和中国哲学家在分析哲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当代分析哲学历史文献。
本书旨在从伦理思想史和经济学史的视域,以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为背景,结合与同时代英国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的比较,探讨颜李学派伦理思想中的人性论、义利观、“习行”修养方式等。
本书拟从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入手,借助当代中外哲学家对于哲学问题的有益思考,试图以“大哲学”概念为思想先导,以哲学教育为实践基础,打破中国哲学学科内外之间的多重壁垒,从融合实践与智慧、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为一体的视角,来检查当代中国哲学之所以面临困境的方法论根源,扩展哲学创新的方法论视野,探索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实现哲学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
本书基于当代俄罗斯和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现实,直面当代俄罗斯哲学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从纵向和横向、理论逻辑的梳理和学理问题的阐释相统一等维度,对比分析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三个时期当代俄罗斯哲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论证两者在国家、全球、文化等意识上的同异,从中挖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具有警示、借鉴价值的思想资源,探寻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