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阐述了哲学领域对人脑基本状况的观察、理解、洞见,指明人痛苦的来源以及改善的方式,并把这些与现代科学(主要是进化心理学)对人脑的基本认知互相印证。后半部分则着重于讲述这些洞见对人的道德主张、精神追求的意义。
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批评性评论”,分为三个专题。“早中期分析哲学”专题概要回顾了20世纪分析哲学内部的八次大论战以及语言哲学的发展历程,然后讨论了弗雷格、罗素、蒯因、冯·赖特和亨迪卡等人的哲学思想。下编为“理论性建构”,提出、阐发和论证了一些带有原创性的哲学观点和学说:区分自然语言中词项的指示性用法和谓述性用法,系统地反驳克里普克所提出的各种论证。
本书是对《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第一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的修订与扩充。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反映了西方哲学家对分析哲学较为完整的权威阐述和中国哲学家在分析哲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当代分析哲学历史文献。
本书拟从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入手,借助当代中外哲学家对于哲学问题的有益思考,试图以“大哲学”概念为思想先导,以哲学教育为实践基础,打破中国哲学学科内外之间的多重壁垒,从融合实践与智慧、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为一体的视角,来检查当代中国哲学之所以面临困境的方法论根源,扩展哲学创新的方法论视野,探索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实现哲学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
本书基于当代俄罗斯和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现实,直面当代俄罗斯哲学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从纵向和横向、理论逻辑的梳理和学理问题的阐释相统一等维度,对比分析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三个时期当代俄罗斯哲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论证两者在国家、全球、文化等意识上的同异,从中挖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具有警示、借鉴价值的思想资源,探寻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路径。
本书是作者关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及左翼激进哲学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论著《文本的深度耕犁》的第三卷,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激进哲学思潮中经典文献的文本学研究。
本书选自叔本华的后期著作《附录和补遗》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包括人、动植物、无机体等)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志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志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人类是意志最高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因为“意志”和“智力”是构成我们这一现象世界的两要素,这两者的本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构成了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现有”与“应有”的对立——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三次转折;劳动实践辩证法;大唯物史观;马克思与辨证唯物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系统性问题;被误解的马克思:马克思的哲学史镜像和马克思的启示。
本书讲述了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对应用哲学的关注,但基本限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下,主要问题意识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唯物认识论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这奠定了今日主要应用哲学分支(例如经济哲学、教育哲学、管理哲学等)的基本学科结构,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突飞猛进的现实。我们将从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构建大哲学的视角审定应用哲学的定位、学科属性,回答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未来前行的可能路径。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发表文章的一个选辑,是作者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一种轨迹。上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汲取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成果,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