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全部文献重新进行了解读,详尽地展示了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环境、动机、过程、环节、性质和标志,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当时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一生理论创造、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在西线欧洲战场上对英、法等国组成的协约国实施潜艇战,给英国商船和战舰以重大打击。本书共分为13章,内容包括:德国正在赢得这场战争;“五月花”号回归;护航体系;美国驱逐舰;伪装猎潜舰等。
本书分三大部分,引用大量真实史料,详细叙述了1815年至1914年欧洲百年外交史。第一部分:从1815年尝试大国协调机制的维也纳会议开始,到巴黎会议;第二部分:意大利的统一;第三部分:德意志的统一。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录《条例》全文,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央社院建院60周年贺信,汪洋同志接见第三次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会议代表(新闻稿),中央媒体宣传解读文章以及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同志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学习贯彻《条例》的署名文章;下篇对应《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逐章逐条进行解读,对各条款的背景、意义进行介绍,对条款内容进行分析解释,对贯彻落实提出具体要求。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爱德华二世遭废黜、《北安普敦条约》、处决罗杰·莫蒂默、爱德华三世治理内乱、失地苏格兰贵族与达普林缪尔战役、哈里顿山战役等。
本书涵盖了从殖民时期到美国内战时期移民群体迁往美国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主要讲述了大西洋两岸白种人声势浩大的迁徙运动,从最初的十三个殖民地,到早期的美利坚合众国,一直到内战发生的前夕,特别着重讲述了后一阶段的移民潮。
本书系统阐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立场、方法原则、历史演化和理论贡献。对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群众史观,实践立场,分工、交往与社会发展,阶级斗争与共产主义运动,人的解放,国家与社会治理,社会矛盾运动与发展道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做了深入评析,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论述的人类学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做了深入考察和充分阐释。
本书从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角出发,将对信仰问题的研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场域中。从“什么是信仰”“信仰有什么意义”和“信仰什么”三个角度,分了五个部分来探讨信仰与人的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旨在探讨信仰的形态与人的历史性之间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内生的、本质的、现实的联系,引导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前进。
本书从当代正义理论语境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图中的正义向度和视域,揭示和开启马克思主义正义主题。在此基础上到马克思的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和资本逻辑批判,进而揭示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向度及其基本体构和原则。
本书梳理了西方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发端和历史演化;论述了空间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渊源或哲学基础;考察了孔德、涂尔干、韦伯、齐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论述的空间观点;重点评析了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空间社会学,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空间社会学,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空间社会学,列斐伏尔、哈维等人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福柯、布迪厄、吉登斯等人具有现象学基础的空间社会学和卡斯特的网络空间社会学等思想理论。
本书精选了作者近三年来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的整版理论文章15篇,集中展示了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围绕“文化自信”“信仰”“历史唯物主义”等主题所做的相关学术探索和研究成果。通过上述研究,作者重申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以共产主义为方向和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向着未来航行前进,强调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更是时代责任。
20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动荡与危机。在此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起来。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争、西方共产党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主要国家传播、研究与发展。
本卷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思想做出概述,阐明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对恩格斯晚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上的开创性贡献做出探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学术依循和思想指导;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过程及主题做出概述,在20世纪的“历史范围”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过程特征及其理论视域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在20世纪的升华做出阐释。
本书对过去一年来“朝核问题”“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等国际问题和中国周边外交、中国的应对和事态的走向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积极回应国际重大关切和涉华热点敏感议题,传播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立场;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及时发声,深度解读,阐释中国的外交政策,展现了中国外交的精髓以及中国政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做负责任大国的决心。
本书对现有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美国面临的体系约束的观点一一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与传统国际关系知识相反的结论。两位作者认为,美国的强大实力并不会招致制衡行为,正因为美国拥有压倒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从而在国际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其他国家不敢轻易同美国竞争。
本书把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中一些既形象生动、朴素平实,又入木三分、坚定深刻、富有特色的语言挑选出来,归纳为开篇、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语篇、诗文引用篇等四部分,以强军目标的内在逻辑为序,对其进行解读,以帮助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学习理解习近平强军兴军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感受其高超智慧和人格力量,把握其思维方法和治军艺术。
本书作者将毛泽东作为“通古今之变”的史学家来进行探讨,涵盖了毛泽东评点的80多位中外古今人物。本书介绍人物的体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毛泽东评点原文”,第二部分为“人物简介”,是编著者对评点人物的简单介绍,也就是被评论者的人物小传。第三部分,是编著者对毛泽东评点原文的解析。
本书以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背景,以邓小平同志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为主要内容,力求深入阐述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