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立场、方法原则、历史演化和理论贡献。对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群众史观,实践立场,分工、交往与社会发展,阶级斗争与共产主义运动,人的解放,国家与社会治理,社会矛盾运动与发展道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做了深入评析,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论述的人类学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做了深入考察和充分阐释。
本书从当代正义理论语境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图中的正义向度和视域,揭示和开启马克思主义正义主题。在此基础上到马克思的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和资本逻辑批判,进而揭示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向度及其基本体构和原则。
本书梳理了马克思的时代分析方法,论证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依次经历三个大的社会形态,由此形成三大历史时代,即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本书运用这个时代分析方法,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历史时代的社会主义;而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后现代社会历史时代的社会主义,二者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但有着时代的区别。
本书深入领会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精神实质,揭示无神论的深刻内涵,从马克思批判宗教的高度来分析今天宗教复兴的原因以及其中内涵的人类在现时代呈现出的真正的精神需求,积极应对宗教的回潮。
本书是在作者讲授的“民间审美文化”课程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书稿。作者提出,讨论民间审美问题,除了要撇开业已固化的“文人心态”和人们较为熟知的文人审美的模式,还必须在学理上进行“空间性”转移,进入到民间审美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场域。
本书致力于以马克思文本解读为中心,努力把握马克思自身思想的历史和逻辑线索,将其归结为法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形而上学“三大批判”,以此阐释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体系。本书在相关问题上尽可能地建构马克思与其他人的对话关系,并且在若干问题上尽可能地实现理论形态转换。
本书系统地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的论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思想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书奠定了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解基础,对于正在进行的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建设实践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本书是国内学者近年来研究劳动价值论问题的力作。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在国内几乎一直没有间断过。全书共八章,包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和价值量的决定、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非均衡和不确定性:对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概念的在阐释等。
本书把1848-1852年间马克思、恩格斯所创作的全部政治文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详尽地考察,在此基础上更精确地探究了他们当年在纷纭的理论和实践纠葛中对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全面揭示了这一阶段他们关于“革命”的思想、观点和思路的内在逻辑及其演变过程,真实地再现了他们在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时所遭逢的困难及其所取得的进展。
本书作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的阅读整理,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法律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进行体系化的解读,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思想、法社会学思想、批判主义法学思想等。
本书将“晚年马克思”的研究视域拓展至其中后期思想发展(特别是《资本论》研究)过程中,以两部笔记所梳理的从史前社会到资本主义产生的人类历史及其向世界历史的转化为线索,以“求解资本主义史前史”为总问题,以史前时代至希腊罗马社会、中世纪、近代、现代四个时期以及经济、政治、宗教三个论题为经纬,通过对其中所关涉的十二个问题的讨论来全面把握两部笔记的思想议题。
该书在收集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试图梳理相关的研究,合理分辨西方马克思学界关于晚年恩格斯哲学的深刻洞见和过度解读,进而呈现恩格斯这位19世纪思想家的哲学原像,使进一步的思想评价以清晰的历史事实为基础。
本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北京城营建中的“礼”:权力与秩序;城市经纬:街区坊巷的形态;空间的伸展:商业文明对城市的刑塑;出入庙堂:文人官僚的京城生活;构屋与安居:风尚与习俗的规制和园居:践行人与自然的交流。
本书介绍13世纪,蒙古帝国的崛起和发展,内容包括:蒙古人扩张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蒙古如何从人口不足200万的地方政权极速成长为势不可挡的大帝国;蒙古征服过程中的外交等。
本书分五章,内容包括: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条件;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历史演进;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基本特征;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生成和实践经验为研究对象,按照从理论到实践、从文本到概念、从历史到现实的线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方法论界定、实践样态和现实论题进行分析。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合作主办,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专业集刊,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政策、中外文化发展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多领域文化问题(比如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外交、军事等领域的文化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世界文化思潮等。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系统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开放的思想体系。全书论证了他们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详尽地阐述了他们所谈到的几乎所有涉及人类传播的各种现象和形态,诸如思维、语言、文字、印刷术、宗教、文艺、宣传、新闻、报刊等等。还论证了他们关于传播与法、传播心理、工人政党内部的精神交往、人类传播历经的三个发展形态等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