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全部文献重新进行了解读,详尽地展示了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环境、动机、过程、环节、性质和标志,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当时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一生理论创造、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书涵盖了从殖民时期到美国内战时期移民群体迁往美国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主要讲述了大西洋两岸白种人声势浩大的迁徙运动,从最初的十三个殖民地,到早期的美利坚合众国,一直到内战发生的前夕,特别着重讲述了后一阶段的移民潮。
本书从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角出发,将对信仰问题的研究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场域中。从“什么是信仰”“信仰有什么意义”和“信仰什么”三个角度,分了五个部分来探讨信仰与人的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旨在探讨信仰的形态与人的历史性之间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内生的、本质的、现实的联系,引导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前进。
本书精选了作者近三年来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的整版理论文章15篇,集中展示了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围绕“文化自信”“信仰”“历史唯物主义”等主题所做的相关学术探索和研究成果。通过上述研究,作者重申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以共产主义为方向和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向着未来航行前进,强调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更是时代责任。
20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动荡与危机。在此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起来。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争、西方共产党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主要国家传播、研究与发展。
本卷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思想做出概述,阐明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对恩格斯晚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上的开创性贡献做出探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学术依循和思想指导;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过程及主题做出概述,在20世纪的“历史范围”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过程特征及其理论视域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在20世纪的升华做出阐释。
本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全书分为“导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若干专题”“列宁思想若干专题”三个部分,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史研究的方法论、恩格斯的理论贡献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要地位、列宁在保卫马克思主义哲学斗争中的若干重大贡献、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及局限等问题有较深入的分析,可供学习者或研究者参考。
本书共分十四章,作者从西方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及其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对当代西方社会的批判两个层面,分别介绍和评析了西方左翼学者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马克思与列宁的思想关系、“两个马克思”的争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等问题的观点,以及西方左翼学者的实践观、认识论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观、意识形态理论等。
本书是“美国的国家治理”大课题的初步成果。总结美国在国家治理以及全球治理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几十个案例进行阐释,也是别开生面的一种尝试。美国的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对于中国也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少走弯路,便是通途。书中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作者力求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把专业的问题说通俗,把严肃的话题写轻松。
本书译介了丹麦廉政建设的政策、法规和举措,以及丹麦学者对此的解读和阐释。同时,本书还包括了中国学者对中丹廉政建设的思考。
本书以文学理论为依托,以文学理论观照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中展开对当今社会问题的研究与批判,内容涉及对经典文学和文化研究概念的重新阐发,对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批判,对非主流文学作品的研究,对理论问题的讨论,等等。
该书入选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卷从考茨基等第二国际中右翼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卢森堡等第二国际左翼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20世纪上半期西方国家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与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诠释、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诠释、20世纪上半期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发展、20世纪上半期西方马克思学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诠释、二战前后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十月革命评价与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诠释、法西斯主义研究与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诠释等方面。
本书在整体透视“思辨哲学”的结构和症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内容细致的释读,梳理了以纯观念、精神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在法国大革命、唯物主义史、“蒲鲁东之问”、“犹太人问题”、“巴黎的秘密”、“巴黎众生相”以及现实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和逻辑,进而认为哲学重大的社会问题恰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以现实、历史、时间视角观照与把握世界的“新哲学”的契机和背景。这种辨析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及其丰富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遵循恩格斯提出的“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的原则,重新研究了《资本论》三卷内容,从中提炼出若干个重大议题,从文本学视角重新审视和讨论了马克思的解决思路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