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三大部分,引用大量真实史料,详细叙述了1815年至1914年欧洲百年外交史。第一部分:从1815年尝试大国协调机制的维也纳会议开始,到巴黎会议;第二部分:意大利的统一;第三部分:德意志的统一。
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提升,美国长久以来拥有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历史,对理解当下中美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修昔底德在书中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艾利森将此定义为“修昔底德陷阱”。本书聚焦崛起中的中国对于美国及秩序的影响这一问题,对历史上16个崛起国与守成国进行竞争的案例和战争场景进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本书是甲午战争时期时任日本外相的陆奥宗广关于甲午战争的回忆录。书中记述了日本自朝鲜东学道事件发生后,蓄意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开始,直至马关议和的全部历史过程,以及欧美各国对战争的干涉,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的详细经过,为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和中日关系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迄今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全面反映中美关系史的一部力作,分上、中、下三卷。本卷为下卷,记录了1972年至2000年尼克松访华至中美入世谈判时期的中美关系史。
本书是迄今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全面反映中美关系史的一部力作,分上、中、下三卷。本卷为中卷,记录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期的中美关系史。
本书是迄今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全面反映中美关系史的一部力作,分上、中、下三卷。本卷为上卷,记录了1911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中美关系史。
本书主要叙述了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后至1948年间国民政府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关系发展历程,分析了国民政府在不同阶段对临时政府的政策及实效,从国内外局势、领导人思想方面着手,梳理了政策脉络,并对其得失进行了较客观的评价。
本书中第1章和第2章论述了开发思想的诞生和由南北问题到非洲问题的转变,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开发思想的诞生、发展和演变,以及现今新型开发思想和非洲问题时代的特点。第3章和第4章论述了虽然现今为高成长但仍紧紧束缚着非洲人民的低度开发结构。第5章和第6章主要论述了非洲经济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和新展望,内容涉及非洲经济增长的反转、非洲政治、扩大的非洲企业存在感和ODA的新展开等。
本书共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回顾与展望;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表现与特点;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外交担当;运筹和维护大国关系;经略塑造周边地区等。
本书以1961-1979年为研究时间节点,运用大量史料,并置于冷战背景下,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风云变幻下的美韩同盟关系。本书以韩国国内政治发展为时间轴,并辅以美国更替的不同执政阶段进行历史分期,相对于相关领域的众多研究,本书在时间节点和角度的处理上有其创新之处,对于厘清美韩关系发展的历史,及判别美韩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历史性、学理性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本书主要是以冷战史和后冷战时代的亚洲的发展为研究重点,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经济全球化等角度,对后冷战时代亚洲国际问题的渊源、发展和未来进行立体分析,以有利于中国外交决策。是一本具有现实意义的严肃学术专著。
本书是国际关系方面著名学者时殷弘教授的学术成果集,主要分为三部分“最晚近的巨变与中国的对外战略”“战略审慎的必需和相关重大问题”“关于战略审慎的中外历史借鉴”,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作者多年研究的脉络,对于理解与推动国内国际关系学发展与面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对美国海外隐蔽行动最失败案例——猪湾行动始末的历史梳理,本书在运用最新史料的基础上,对以中情局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对古巴卡斯特罗政权的一系列秘密颠覆事件进行历史缘起、事件过程和意义影响层面的分析解读,以揭露冷战时期美国在意识形态主导下的种种对外政策及手段,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非发展合作模式的研究性著作,通过与西方对非洲发展援助模式的对比,并结合作者的亲身所见所闻,深刻阐明了中非新型发展合作模式——“造血金融”模式(即中国特色的ODF)在援助和扶持非洲发展方面的进步性和独特优势,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发展合作指明了一条科学可靠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