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三大部分,引用大量真实史料,详细叙述了1815年至1914年欧洲百年外交史。第一部分:从1815年尝试大国协调机制的维也纳会议开始,到巴黎会议;第二部分:意大利的统一;第三部分:德意志的统一。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录《条例》全文,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央社院建院60周年贺信,汪洋同志接见第三次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会议代表(新闻稿),中央媒体宣传解读文章以及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同志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学习贯彻《条例》的署名文章;下篇对应《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逐章逐条进行解读,对各条款的背景、意义进行介绍,对条款内容进行分析解释,对贯彻落实提出具体要求。
本书涵盖了从殖民时期到美国内战时期移民群体迁往美国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主要讲述了大西洋两岸白种人声势浩大的迁徙运动,从最初的十三个殖民地,到早期的美利坚合众国,一直到内战发生的前夕,特别着重讲述了后一阶段的移民潮。
本书对过去一年来“朝核问题”“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等国际问题和中国周边外交、中国的应对和事态的走向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积极回应国际重大关切和涉华热点敏感议题,传播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立场;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及时发声,深度解读,阐释中国的外交政策,展现了中国外交的精髓以及中国政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做负责任大国的决心。
本书对现有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美国面临的体系约束的观点一一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与传统国际关系知识相反的结论。两位作者认为,美国的强大实力并不会招致制衡行为,正因为美国拥有压倒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从而在国际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其他国家不敢轻易同美国竞争。
本书把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中一些既形象生动、朴素平实,又入木三分、坚定深刻、富有特色的语言挑选出来,归纳为开篇、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语篇、诗文引用篇等四部分,以强军目标的内在逻辑为序,对其进行解读,以帮助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学习理解习近平强军兴军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感受其高超智慧和人格力量,把握其思维方法和治军艺术。
本书作者将毛泽东作为“通古今之变”的史学家来进行探讨,涵盖了毛泽东评点的80多位中外古今人物。本书介绍人物的体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毛泽东评点原文”,第二部分为“人物简介”,是编著者对评点人物的简单介绍,也就是被评论者的人物小传。第三部分,是编著者对毛泽东评点原文的解析。
本书以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背景,以邓小平同志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为主要内容,力求深入阐述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本书结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主要论述毛泽东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的开辟及其意义,相应地论述为走通这条道路所必须解决的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包括:制定土地革命的路线,创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形成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等内容。
本书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含义、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对外传播的途径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阐释,试图从公民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首先梳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形成过程,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基本内容,然后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行对外传播和宣传。
本书是“美国的国家治理”大课题的初步成果。总结美国在国家治理以及全球治理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几十个案例进行阐释,也是别开生面的一种尝试。美国的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对于中国也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少走弯路,便是通途。书中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作者力求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把专业的问题说通俗,把严肃的话题写轻松。
本书系统阐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全书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行政体制的历史沿革、理论基础、特征、环境等内容,并概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的八次行政体制改革;进而从政府组织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法治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效能提高等角度,重点分析了历次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和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从职能转变、大部门体制改革、行政层级与行政区划、依法行政、公共服务五个方面,展望了中国行政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从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经验开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代的关系,将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光辉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阐述了这四个阶段的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
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提升,美国长久以来拥有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历史,对理解当下中美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修昔底德在书中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艾利森将此定义为“修昔底德陷阱”。本书聚焦崛起中的中国对于美国及秩序的影响这一问题,对历史上16个崛起国与守成国进行竞争的案例和战争场景进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本书译介了丹麦廉政建设的政策、法规和举措,以及丹麦学者对此的解读和阐释。同时,本书还包括了中国学者对中丹廉政建设的思考。
本书是丹麦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研究。这些学者有些来自高校科研界,有些是行业从业者。他们不但研究中国,也与中国高校或者政府部门有着长期合作的丰富经验。本书从历史角度审视两国的发展,严谨地分析了丹麦和中国战略合作带来的利益,以及未来伙伴关系发展中可能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本书是20世纪后期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一,是一部对学界和决策层思考有关发展问题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著作,作者在本书中从宏观上论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强政府理论”。全书共分为七章。
本书是甲午战争时期时任日本外相的陆奥宗广关于甲午战争的回忆录。书中记述了日本自朝鲜东学道事件发生后,蓄意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开始,直至马关议和的全部历史过程,以及欧美各国对战争的干涉,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的详细经过,为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和中日关系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