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设有“法学教育”“课堂与教学”“法律职业”“百花园”四个栏目,收录了《论党内法规学的学科建设》《“一带一路”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律汉语教材研发的若干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法学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创新》等文章。
本书通过当代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学思想,并对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的法学研究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内容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概论、马克思主义与自然法、马克思主义与分析法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法学、马克思主义与批判法理学。
本书所收论文既有从理论角度对法学教育的审视,也有从实践角度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思考,如法学教育的具体课程设置问题、法院教育的国际化问题、教育文化、案例教学法等等。同时对一些西方和中国职业伦理教育的经验和理论亦有涉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于2011年正式形成,它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各个法律部门的形成历程、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选择了一些社会热点案例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加以阐述,力求做到结合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册在手,即可了解中国的基本法律知识。
本书内容包括:美国环境公民诉讼的相关基本问题;美国联邦环境公民诉讼的制度保障:公民诉讼条款;激励机制——以诉讼费用分配和救济形式为中心等。
本书关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公私合作现象,公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效率、正当性、技术可行性等问题。在政府多重角色下,如何认识公私合作形成的复杂的法律关系;如何保证社会资本进入后,政府的责任机制依然有效运转;如何处理公私部门的合同纠纷;如何保障作为公共产品、服务使用者,又是公私合作关系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是本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书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为对象,以个案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全面探讨习惯法的现实表现和当代传承,分析习惯法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功能。
本书聚焦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选择中部H省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5县1市1区为实证分析样本,以人民陪审员遴选、参审、管理为基本脉络,结合个案考察与专题研究,对其实施期间的状况、特点、问题等进行梳理。
四中全会的《决定》第一次通过党的会议的形式作出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战略性的部署,提出了很多改进性的具体的措施以及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本书的实证研究尝试对于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专著以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的系统分析为基点,详细论述了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并对其中所涵盖的重要理论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独创观点,最后将落脚点放在了同属大陆法系且在犯罪论体系方面具有传承关系的德、俄、中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上,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中俄两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前瞻性展望。
本书对我国法律职业互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分析,剖析了“互动中的逆向性流动”、“互动中的不良性流动”“互动机制的非职业化和非制度化”等深层次问题,为法律职业良性互动的制度构建作了充分的铺垫。全书介绍了法律职业互动的理论、历史发展、域外考察和启示、我国的现状与问题,并做了法律职业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最后分别对法官与律师、检察官与律师的职业互动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并提出了发展与完善的一系列建议。
本书分别从静态的与动态的层面对加拿大环境法律实施机制进行研究。静态研究主要是对加拿大环境法律实施机制中法律条款的具体规定进行阐释,动态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加拿大环境法律实施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