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中国大外交战略布局,从“新型大国关系”和“一带一路”两个大方向上,选取了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部分阿拉伯国家和澳大利亚作为研究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分析它们对中国电视国际传播效果的评价,并提出对策建议等。
本书正是对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发展问题的探讨,包括四篇:第一篇 信息资源产业基本理论与发展历史、信息资源产业核心特征与发展评论、信息资源产业政策与政策工具应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与政策优化案例等内容。
本书第1章导言,介绍了本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阐述了本专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第2章研究了动态信息;第3章研究了认知动态和协议信息;第4章研究了知识和博弈的应用;第5章研究了动态认知概率逻辑;第6章研究了与知识悖论有关的认知和信息的哲学思考。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书写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发展,一部新闻传播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治传播的历史,新闻传播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与政治紧密相连。本书论从史出,将大历史观的视野和精细的史实相揉糅合,磨砺出一部阐释新闻传播史核心价值的作品,史料扎实,别开生命。
本书为新媒体新人和想要进入新媒体的观望者提供了一个一线从业者的视角,为读者全面解析新媒体的前景,帮读者测试是不是适合做新媒体,还原了一个新媒体人真实的工作内容,重点分享了做好新媒体工作的实用方法论总结,并针对一些价值感缺失的编辑提出了强化综合运营能力的建议和案例。
青年、流动、新移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每个有梦想的城市最突出的标志。在异乡里,选择生存还是生长、回老家还是留下、成为城市中的一员还是寄居者,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同时代青年新移民的文化身份取向。本书关注在技术与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新一代城市青年新移民与城市的互动融入及文化身份结构的变化,以深入透视在这个真实与虚拟共存的时代里,在他乡和我乡的想象建构中真正定义青年流动人口身份的文化之根。
日本岩波书店现任总编辑马场公彦先生从事出版工作的近四十年,拥有广泛的海内外作者、出版者的人际网络,跨越僵化的学术主义框框,纵横驰骋于学文、艺术、社会之间,创造出崭新的文化风景,在日本人的人文知识体系中形成了重大作用。同时,作者精通中国文化及出版。本书是他的编辑中的感受及体会,详尽、生动地记述了他编辑生涯所经历的种种人与事,读者可以从该书中一窥日本学术文化和人文出版的黄金时代的风景及当下日本出版业的变化。
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经典香农信息论和现代网络信息论。前者主要讨论信息的度量、表示和传输等问题,具体包括离散信源和离散熵、无失真信源编码的理论与方法、离散信道和信道容量、有噪信道编码理论、波形信源的微分熵和波形信道的信道容量、率失真理论、三种经典的信道编码方法(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和卷积码)、多用户信息理论等等,这部分内容分布在本书的前11章。
本书关注传媒业发展进程中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第一,从历史维度上,分析媒介融合发展的进程及其对新闻教育不断提出的挑战,探讨传统新闻教育模式相对于现实需要所存的欠缺和问题。第二,从实践维度上,梳理和总结中外新闻教育机构跟随媒介融合的步伐所展开的各项改革,讨论其经验和问题,尤其对我国新闻传播院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进行分析。第三,在个案层面上,作者以亲自主持的新闻教育改革项目为例,展开对新闻教育改革方向、路径和操作方法的讨论。
本书内容包括:网络空间和多样化的互联网使用;微博信息可信赖性及其影响因素;业主论坛在线社群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微博空间的业主治理社群及其话语表达;环保非政府组织社群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等。
本书为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社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融媒体等传媒新闻业务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全书分十章,主要内容有:新闻作品的采访、写作、编辑及评析方法与能力培养。还对报刊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新媒体新闻的采、写、编、评方法做了比较性探究。通过分析新闻作品案例揭示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作品的选择以经典作品、获奖作品和时代前沿热点话题为主,突出了实例的经典性、时代性。各章节有知识点总结和习题,有助于巩固学习成果,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第三版的修订内容增加了对西方新闻作品评析、比较中外新闻作品特色的内容;更新了部分作品案例;并将第十章融媒体新闻实务的内容作出延展和扩充。
本研究从内容生产与商业变现这两个核心环节及其互动机制的视角探讨新媒体社会经济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过程。围绕内容生产者、生产方式、生产过程、注意力资源的获取与转售等要素系统梳理了新媒体是如何构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组织分工与价值生产体系,又是如何塑造不同于传统媒体产业链的价值交换与依存生态等。
本书主要包括:新媒介环境下的教学改进、基于“钉钉”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互联网式”策略探究、作为文化环境的新媒介与语文阅读教学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