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文字的起源与书籍的产生、书籍的发展和演变、书籍的生产材料、书籍的制作方法、书籍的装帧形制、书籍的维护与收藏。
《环法之书》以旅行商人让-弗朗索瓦·法瓦尔热的日记为材料基础,通过叙述其1778年环行法国参观书市为线,还原了大革命前夕法国各地民众,尤其是书业相关人员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全书以途经城市划分章节,广泛摘引当时的报纸、日记、文件、版画等史料,涉及出版商、纸商、铸字师、油墨制造商、仓库管理员、运输司机、零售等各式从业人员,全面还原了他们在这一时期的生活、工作景象,并考察了人们对启蒙运动的接受程度,是对18世纪晚期法国人民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精彩速写。
本编汇集自宋至明清诸种重要古文选本成书,以明古文之脉络,望有助于学者更好地研究古文的发展及演变。同时,诸种选本之选家,多为当时之佼佼者,诸君眼光独到,出自他们之手的选本,亦可谓开卷有益,故汇编诸书以飨读者。全书共362册,本册为第311册,内容包括:八朝古文(一)。
本书为2017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该书共收录论文三十余篇,以“典籍诠释”为主题,利于金文、战国秦汉简帛等出土材料,结合传世文献进行研究。材料丰富,论述深入,可资了解学界相关的前沿成果。
本书将中国典籍按照思想、宗教、文学、科学、农事、艺术、历史、地理、教育、社会、经济、法律与军事分为十三大类,追述各领域文献藉由翻译西传的历史,描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初识、相遇、碰撞与交融,并展示中国传统科技对西方社会发展的作用。
本书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师生及国内其他大学相关专业师生的研究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河出图洛出书”之“洛”;说“衽”;论春秋初期赐谥与族制度;张九成“格物”诠释考论;山井鼎手校闽本诸经校勘日志辑证;朝鲜汉语官话“质正音”文献考等。
本书为西南古籍研究的论文汇编。内容涉及明代吏部尚书闵洪学生平考略、西双版纳傣族《维生达腊本生经》诸本巴利语比较研究、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概述、康熙《建水州志》考辨、《岑襄勤公年谱》研究整理、清代云南文人张汉《留砚堂诗钞》校补等方面的古籍文献整理成果。大多数人学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要依靠治文献学的专家,依靠他们的整理研究成果。该书出版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重要意义,能为文献学研究及古籍整理工作提供参考。
本书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师生及国内其他大学相关专业师生的研究论文集。内容主要包括《周易经文注疏校证》述评——马光宇先生《周易》校勘学刍议、《论语集柱》种“仁”的理学表达等。
本书对涉及图书史本体的具体方面如印刷、出版、收藏等等进行专门研究,更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对图书事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整体把握和分析。本书即试图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中国古代图书史的研究,将图书史的发展变化置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研究它与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宗教,特别是与大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力图构建一部以图书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化史。
本书收录了《关于“文献学”》《<诗经>的形成》《<山海经>的传播及小说史意义》《<庄子>内篇身心观辨析》《从出土文献看汉人对先秦文献的整理与传承》《写抄本时代异质性文本的发现与研究》等文章。
本书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籍分类,重点介绍一些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学派及其传世经典,总结其中的思想智慧。主要内容包括:书籍的早期形态;写本时代;刻本时代等。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的国学研究集刊,关注近年来文学、历史、哲学、考古方面的重点、热点问题,出版至第三十八卷。本卷主要内容包括:刘禹锡的诗论、诗艺与他的哲学思想的关系;秦少游狱事始末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