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代际之间的传承,不仅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所彰显的蓬勃生命力,还取决于它是如何被传播,如何让大众接受。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标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传播的现代化转变,在新型媒体中如何展现,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书首先阐述了新媒体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最后就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路径进行了探讨。
本书不仅具有日历、记录、备注、提醒等生活管理功能,还结合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养生知识,帮助长者随着时令变化,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
本书是系列集刊的第五辑,旨在讨论青少年正面成长的重要性,介绍“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情况。本书主要有以下内容:(1)通过介绍“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成长计划的课程发展、推行及评估,概述计划的过去和未来;(2)探讨“共创成长路”计划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3)在具体课程实践上,探讨将共创课纳入内地中学常规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并对实际实施中如何结合以上课程上好共创课提出建议;(4)在课程设计上,探讨“共创成长路”初、高中课程设计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共通点,对长远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实践思路。相信本专辑对“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探讨及当中呈现的正向视角,能给读者、实务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带来更大的赋能,亦能为学校社会工作、辅导工作及青年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
本书从青少年心理及情绪辅导服务、青春期健康辅导服务、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服务、青少年网络脱瘾服务、青少年就业服务、青少年家庭服务、青少年融入社区辅导服务、社区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来沪青少年社会适应性辅导服务、机构照顾青少年社会适应服务等方面,展开了对青少年发展性需求的分析、对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分析及案例分析等,探索了青少年个体和群体的服务需求与基本特征、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策略与服务手法,并对本土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挑战进行了思考。
本书是《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评论》第三四辑。本期专题为“青少年正面成长”。该专题的主要论文来自石丹理教授和韩晓燕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就“共创成长路”计划在华东四所中学的实践,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对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的有效性进行了阶段性评估。
本书分为全球探索、香港经验、大陆经验、实务探索四篇。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正面发展:理论与应用;青少年发展的常见问题及干预方法;培育弱势青少年复原力之途径等。
本书旨在探索如何依托本土化服务培养专业化人才,即如何通过本土知识创建(硕士论文)与实务服务质量(项目服务)的有机整合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