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建立新政治人类学就是要创造新范式和认识论倾向,以适应去领土化(deterritorialised)、去集中化(decentralised)和去规管化(deregulated)的世界。为什么我们需要政治人类学而不是政治学理论,或者仅仅是人类学?正在于它能够超越各种有框架,这些框架将政治本身蜕变为制度,或在不知不觉中间离政治—一个抽象介质的领域,在远离情感、身体和真暴力的空虚中制定抽象的原则一一和解决冲突的努力。
《政治人类学评论》提出“五化四要素”(政治科学化、人类学政治化、民族志写文化、管理学人性化、政策学真理化;权力要素、田野要素、民族志要素、扎根理论要素)的新政治人类学研究范式(Neo-Political Anthropology [NPA]),和主创“五性统一”(内在问题导向性、参与观察性、互为他者性、利益公共性、政策科学性0的政策人类学研究范式(Anthropolog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on Policy-making [APAP])。本册为总第9辑。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水案”中国的治理性失衡——以漳河上游流域的村落水纠纷为例、拆迁政治的经纪选择全景——以豫中前河村为例、新型组织权威与村庄秩序重构——以晋西南H村私营企业主协会为例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村寨社会国家化进程的人类学视角——以中、老、缅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为例、乡村权力多元与乡土秩序重构——以赣西村宗族权力与政府权力冲突互动为例等。
本书讲述了,新政治人类学旨在发掘具有范式“象征”“符号”的“学科基质”与“有序元素”,逐步形成跨学科新型研究范式。并形成了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论”三位一体的扎根理论方法论。在政治实践与公共管理中演化出“政策人类学”新意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古典范式、科层制理论及实践探析、公共管理基本矛盾视域下的新公共管理、探析新公共服务范式、全球治理范式等。
新政治人类学旨在发掘具有范式“象征”“符号”的“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与“有序元素”,逐步形成跨学科新型研究范式。新政治人类学正在经历着“自觉认同”“共同持有”某种“学科基质”的探索性过程,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五四”学术框架上,即“学科基质”的“五化”过程(政治学科学化、人类学政治学、民族志写文化、管理学人性化、政策学真理化,与“有序元素”的“四要素”组合(权力要素、田野要素、民族志要素、扎根理论要素)的辩证统一上。
本书内容包括:当代民族志方法论——对犑.克利福德质疑民族志可行性的质疑;民族志文本与“真实”叙事;“从事民族志”:马林诺夫斯基与格尔兹;常人民族志——利他行动的道德分析等。
本书将“小剧场”戏剧置于中国当代社会三十年变迁的大视角,从一个最具体的领域出发,以小剧场在这三十年的变化为个案,折射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历程。本专著打破了以往小剧场研究局限在戏剧史的封闭视角,将小剧场的发生发展与中国社会变迁有着更为妥帖、紧密的结合。作为一部史论性的著作,这部作品又是建立在扎实的调研基础上——而这扎实的调研又是以“参与性研究”为主体,因而在描述这三十年戏剧发展变化时带有生动的特点。 本专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调研为基础,将社会学的方法融入小剧场研究中。二是以文化研究为方法,丰富小剧场研究的理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