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作者近三年来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的整版理论文章15篇,集中展示了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围绕“文化自信”“信仰”“历史唯物主义”等主题所做的相关学术探索和研究成果。通过上述研究,作者重申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以共产主义为方向和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向着未来航行前进,强调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更是时代责任。
本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文化与哲学”“哲学要与现实对话”“专业、职业与信仰”四个主题展开论述,重在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全书重申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自信、自强、自尊,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自尊的资本和自信的底气;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在存在论的高度上阐释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资本、现代和历史等概念。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科学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本书是对马克思本人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高度凝练,体现了一位毕生坚信并终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的思想精华,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参照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在历史、现实、理论、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马克思是谁、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真正科学地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等具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为我们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筑牢思想之基。
本书全面、深入地展现了陈先达先生对于文化及文化自信问题的探讨。书中关于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等一系列重大议题的论述。
本书以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历程为前导。着力研究马克思如何突破以往历史观的局限而走向历史的深处,即发现历史自身规律的过程,由此深刻揭示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在人类历史观变革方面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其中特别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范畴、理论价值、内在矛盾以及通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必然性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
本书记载了作者亲历的一些学术讨论、历史事件,更多的则是个人生活中难忘的旧人旧事以及人生感悟,对作者老年开始学电脑、家庭生活和日行万步的养生之道,也多有记叙。
本书剖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范畴和思想的理论价值、内在矛盾,并对马克思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性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