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别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人的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价值理论等,显示出不同的理论内容和理论视角,犹如一曲由不同和弦构成的交响乐。我们并不认为这些著作完全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这些解释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因为我们深知解释学的合理性,深知这些著作受到作者本人的哲学素养、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和价值观念的制约,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认识的分歧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
本书共分为五篇,主要内容包括: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历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改革探索与现代理性文明批判;波兰新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著作研究;波兰马克思主义的现状与当代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主要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投向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其他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和左翼激进思想家所关注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主题。在这一研究领域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独特性在于,他们在阐释马克思思想时所形成的理论视野。
本书采取史论结合的研究范式,以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文化自觉为基础,从文化存在的多维理论视野出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化研究上的创新,梳理了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辨证法思想、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实践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物化的再思考;物化、唯物主义与实践——阿多诺对卢卡奇的批判;对我们自己说出真相——卢卡奇、虚假意识及民主的困境;等。
本书主要选取了历史学、政治学、哲学这几个领域在20世纪的新进展,特别是微观史学、微观政治学、日常生活批判的代表性成果,来具体展示20世纪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即尝试用微观分析和微观视角来丰富社会历史理论范式,建立宏观视域和微观视域有机统一的社会历史理论。本册具体包括;开启社会历史理论的微观视域、微观史学篇等。
本书力图超越围绕着“捍卫现代性还是批判现代性”、“选择现代性还是拒斥现代性”而展开的那种抽象的和宏大的理论争论,确立“现代性是具体的”这一基本立足点,融会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文化哲学和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从现代社会深层的和内在的机理、结构、图式、活动机制、存在方式、文化精神等方面对现代性开展多维度的、多视角的、历史的、深层的透视和统摄性理解,并试图具体展示一种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相结合的社会历史理论范式。
本书主要选取了历史学、政治学、哲学这几个领域在20世纪的新进展,特别是微观史学、微观政治学、日常生活批判的代表性成果,来具体展示20世纪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即尝试用微观分析和微观视角来丰富社会历史理论范式,建立宏观视域和微观视域有机统一的社会历史理论。本册具体包括;《知识考古学》引言、权力的微观物理、尼采、谱系学、历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