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根本的学术追问,能够从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视野高度审视实践、提升经验、突出特色。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实践论、创新论、目的论、时代论等九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的研究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为总结“中国经验”、突出“中国特色”、增强“四个自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提供一些思考。
本书通过梳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演化,分析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动模范的阶段特性,并对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最终论证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存在,阐释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表现形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主义新时代劳模文化的优化路径。
本书从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现象的分析着手,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前景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意识形态工作本身的重要意义和特点,解读了新常态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联系,阐述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并结合国内外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战略提出了建议。
本书收集并运用了多种史料,包括地方志史料中的人物志、工业志、劳动志等文件类史料;报道吉林省劳模事件、劳模事迹和劳模评选机构、原则的报刊类史料;记录劳动者亲力亲为的口碑类史料。
本书编写50位从50年代到今天的黑龙江省全国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就是要传承“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包括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产业工人的楷模李守堂等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采用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编纂及当代价值研究课题组收集和整理的劳模史料。本册具体包括:1950年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全国劳动模范、1956年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生产者等。
本书通过汇总重大招标课题的前期研究成果,征集遴选课题组的精品力作,聚焦劳模与劳模文化概念、劳模文化史料、劳模文化价值等重大问题,破解了如何系统的编纂与呈现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历史史料,以及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生成逻辑和当代价值,从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本书从人类文明、全球化、共产党人使命、科学社会主义、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视角,全面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旨在理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脉络,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念和智慧。
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方案”与文化自觉、“中国方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方案”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方案”与中国革命文化、“中国方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本著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战略进行深入研究。重点论述了新治国方略的生成逻辑、理论宣传、辨证关系、现实之义,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较强参考价值。
本书共分为六章,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之维度;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之文献分析;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之根本;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之源泉;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之灵魂等。
本书重点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国际国内思潮等视角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现实基础、文化土壤、逻辑结构、生活践行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旨在深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及其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