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研究《文心雕龙》的文学专著,在《文心雕龙》研究史上,第一次专门以其文学思想渊源为研究对象,从全书内证出发,完整、全面而立体地分析了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谶纬神学、魏晋玄学等哲学思想流派对《文心雕龙》成书的思想影响,间或论及刘勰对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理论的取法与化用。该研究指出,《文心雕龙》是源出儒家、化合百家的产物,是对“文学自觉”时代文学理论的再次“理论自觉”。
本书首先简述文学地理学视野下《文心雕龙》当前研究的现状;其次根据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简述了与巴蜀文学区系密切相关的伏羲、五帝系列人物、大禹、夏代文学名家名作,以及汉司马相如、王褒、扬雄、李尤、三国诸葛亮、西晋陈寿等杰出人物;再将写作重点指向成都古代文学家这一特定对象,展开深入研究。
全书以《四库全书》本为内容依托,博采历代众家研究之长,结合最新的扬雄研究成果与《法言》研究成果,首先对全书文本内容进行了点校和勘误,再对其中当代人难以读懂的内容进行了最新注释,并进行了现代汉语的最新对应翻译,对部分特殊内容较难、古今差异较大、思想观念难明、历史典故难读、文化制度有异、上下文之间衔接不明、内容隐晦不清的地方,采用导读形式进行了当代解读,强调了该书对当代人学习、工作、生活的价值。
本书从《文心雕龙》成书和研究两个角度切入,不仅将四川作家、思想家对该书的贡献揭示出来,还深入探究有关“风骨”范畴、雅丽思想等专题,将“龙学”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本书作者在前期相关研究基础上,集中精力于汉代巴蜀文学四大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与李尤,将《文心雕龙》书中对他们的相关批评与作品征引加以梳理,将他们的文学经典创作、文学美学理论文学历史影响、等对《文心雕龙》成书的重大影响,特别是辞赋与辞赋理论的重大影响一一阐释出来,以为《文心雕龙》研究、巴蜀文学研究助力。
本书采用思想分家、诸子分类的方式,将道家、兵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等各家哲学思想对《文心雕龙》成书的影响揭示出来并提炼归纳,提出化合各家、融为核心的雅丽文学思想。
本书通过对《文心雕龙》成书思想儒家渊源的理论梳理,在思想上探寻刘勰征圣宗经的意识与复古救弊的用心和具体方法,在理论上探索《文心雕龙》思想的具体内容与先后传承脉络。同时,为破除《文心雕龙》佛学影响诸说的谬误,还原并确立儒家主导论寻找理论支持。
本书共分三章,分别为《文心雕龙》思想研究概述、《文心雕龙》体现的诸家思想、孔子对《文心雕龙》成书的全面影响。并附录孔子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初探。
本书首先将巴蜀文化与历代巴蜀英杰对《文心雕龙》成书的各方面影响揭示出来,指出:先王德政、汉代三杰与巴蜀学术成就是影响刘勰撰写《文心雕龙》的重要思想渊源和材料渊源,司马相如、扬雄是全书最重要的作家,是全书雅丽文学思想建构起来的最重要批评对象。
本书辑录四川民间儿童歌谣,除谜语歌外,每一首均拟有题目,以便概括歌谣内容与感情倾向。包括:摇篮曲、谜语歌、数字歌、问答歌谣、绕口令等内容。
本书从汉代巴蜀三杰与《文心雕龙》、马国翰藏书研究、《平家物语》与《三国演义》儒家文化之比较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儒家文艺思想视野下的文史研究内容。
本书收录作者的专题研究,包括《文心雕龙》风格类型理论及渊源概说、“刚柔以立本”的刚柔风格类型论、“风骨”说研究新探、清人笔记《汉书》考评述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