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出版社:
《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先生所撰人物传记中最著名的一种,反映了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梁先生没有采取中国传统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写作模式,而是“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在叙述李鸿章生平事功的同时,对于李鸿章之才识、功过、地位等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叙论、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释新民之义、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取法之所宜等。
本书从李鸿章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及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全书共分为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李鸿章所处的历史位置;李鸿章显达之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军事家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李鸿章所处的历史位置;李鸿章未表达以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军事家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等。
本书共分为二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王安石的时代、王安石小传、执政前的王安石、王安石与宋神宗等。
作为百年不遇的杰出人士,却生前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之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王安石。本书“以发挥荆公政数为第一义”,详细论述荆公“所创诸新法之内容及其得失”,同时,“往往以今世欧美政治比较之”,“使读者于新旧知识咸得融会”。《王安石传》是代表作者“立宪”理想的现代传记经典,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
《墨子学案》为清末梁启超所著,阐述了墨子学说中的兼爱、非攻、实利主义等,并思考了墨家之论理学及其他科学,并论及《墨子》一书和墨子学说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文章中论及墨子之实利主义,讲到了墨子以利为标准,但根据人们对利的不同态度,分出两种人,一种是以利为目的,一种是以利为手段。关于墨子的实利主义以及兼爱主义历来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这也是墨子思想的重点。这本书对后人解读墨子、了解墨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书分为知行合一之教、王阳明生活、王阳明及其思想和王阳明生平四篇。具体内容包括:引论;知行合一说之内容;知行合一说在哲学上的根据;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幼年生活与其家庭;不凡的童子;少年时代之阳明;应试生活;初入仕途的政治生活;改过自新的生活;龙场生活等。
本书共分16讲,包括反动与先驱、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清代经学之建设、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清初学海波澜余录等内容。
本书为梁启超1903年在美、加两国时,所见、所闻、所思,落于笔端,遂成一册。内容包括:横越加拿大;初至美国;美国之肇兴;游美国北方;在旧金山;反思与返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反动与先驱、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下)、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清代经学之建设、两畸儒、清初史学之建设、程朱学派及其依附者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叙论、荆公之时代、执政前之荆公、荆公与神宗、罢政后之荆公等。
本书是梁启超先生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和《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的合集。前者介绍了一些中国的经典典籍及其特点、读法。后者为他任教时的讲稿,主要对《论语》《史记》《诗经》《楚辞》等经典书籍进行了系统介绍。
《梁启超谈修身》汇集梁启超关于人生修为方面的相关论述,旨在重拾传统的修身之道和成德之教,打造具有普及意义的修身德育读本。内容包括:好修;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学生自修之三大要义;少年中国说;呵旁观者文等。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戊戌变法”领袖,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经典散杂文选集,撷取梁氏讲究学问、人生、趣味、教育等相关主题的文章。
《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文学作品精华选集,内容涉及时评政论、游记家书、学术杂谈、人物传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梁启超人生脉络和作品风格。书中收录其具有代表性的名篇《最苦与最乐》《敬业与乐业》《谭嗣同传》《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等,既能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梁启超的人生和思想,又有助于培养读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其中,《最苦与最乐》《敬业与乐业》两篇被收入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
《孔子与儒家哲学》收录了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关于儒学的深入浅出的讲演稿。他围绕学术界及读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讲述了儒家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他注重哲学与经学的结合,关注哲学与人生的联系,讲述中常洋溢着充沛的感情,因而极具感染力。他出入于学问与社会之问,讲述简洁明了,观点明确新颖,常有发前人所未发之见。对于儒家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儒家哲学、儒家政治哲学和儒教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本书内容包括:古歌谣及乐府、周秦时代之美文、汉魏时代之美文、唐宋时代之美文。
本书分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两部分。以传统史学所积累的方法为基础,结合当时西方史学最新进展,建构了独具一格的史学理论体系。
本书是有关清代学术的第一部专著。它系统评述了明末至梁启超以来200多年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概况,就有清一代的哲学、经学、史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全面论列,把每一时代的学术作为思潮进行总的历史考察,探讨起因,分析点,剖析衰落之根源,并对各个时代、各学科的代表人物及著作详尽阐述。《儒家哲学》是1927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讲义,其中全面论述了儒家哲学的内涵、沿革、代表人物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