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西学、东学、中学为支点,打破分科治学的局限,沟通古今中外,解析西学与东学对于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格义附会,重建中国自己的话语系统和条理脉络,争取和保持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日显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化解释的主动和主导地位。
本书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总说;分说:近代中国国字号事物的命运;“以变通文字为最先”;道器与体用;复制知识:《国粹学报》的博物图画;“国医”:近代中国的转型与再造;从权应变的守成者;近代卫生的地方实践等。
本书分为山雨欲来、烽火连三月、共和元年三章,主要包括:内外官员:帝制末年、青年学生:躁动与求变、树倒猢狲散、恨铁不成钢、拥抱民国、有遗有老等。
本书从新知识界社团活动这一层面切入,对各派趋 新势力的人事脉络、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结社活动的地域色彩、群体意识与全国意向的形成等重大问题,重新加以探讨。作者蔑视媚俗之作,立志返朴归真。既追踪陈寅恪诸大师的优良学风,又吸取国外研究方法的可取之处。在集中检讨国内外新近发表的信札档案、日记及当时著作和报刊资料的基础上,抉剔爬梳,条分缕析,于缜密考订功夫中驰骋宏观思维,精深而不流于繁琐,博大而不失之空疏,体现了严谨而又深沉的治学风格,识见精辟独到,为时下不多见的史学力作。
本书着重探讨晚清民国研究史料与史学的相关性,力求找到行之有效的取径和方法,以解决由于史料繁多带来的近现代史研究难以兼顾专深与博通、以及中西学乾坤颠倒所引发的格义附会等诸多困扰,切实提升研究的水准。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有关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其二,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其三,关于各个专门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理念与做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