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总体战略”“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京津冀居民生态文明认知调查和分析”“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监测和评价”等方面做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推进策略,提出要按照统一规划、严格标准、联合管理、改革创新、协同互助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完善生态补偿和管理制度,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联防联控大气污染等。
本书提出了京津冀旅游扶贫的总体构想,包括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夯实基础,改善环境;强化经营,植根乡村;加强培训,扩大参与;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原则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总结出了京津冀精准扶贫的三大模式,即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和上下合作模式。
本书面向经济学、地理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有关专业硕(博)士研究生,与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本科生课程衔接配套,试图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规划方法作出阐释。
本书在探索沟域及沟域经济理论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沟域经济发展经验,总结沟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北京、湖北省十堰市、西藏山南地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沟域经济机理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丰富沟域经济理论研究内容,为当前沟域经济发展提供依据。一是理论基础研究,回顾沟域经济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以及理论基础;二是模式归纳研究,探索沟域经济内涵、评价体系、基本特征与基本类型,分析沟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梳理国外发展经验,总结发展模式;三是实证分析,以北京市、湖北省十堰市、西藏山南地区山地为案例,选择重点沟域,探索沟域经济发展思路、空间规划布局以及项目选择等。本书适合山区发展、农村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和区域经济等领域的领导者,特别是高级别的领导者;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等专业的研究者、教师和在读学生(本、硕、博);规划界、尤其是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等专业的研究者、教师和在读学生(本、硕、博等);对山区
本书对区域结构、功能、效益、态势、运行机制等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几个经典模型进行改造,提出了多模型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案;对我国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及现代化进程等进行了定量评价;创新性地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合模型、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耦合模型、微分回归建模方法、社会经济系统加权建模方法、用断裂点理论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等。
本书在总结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城镇化面临的问题,考察了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因素,剖析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理论基础和主要类型,探索了我国四大板块、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和“大城小乡”、“小城大乡”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和推进策略。
本书系统地探讨了世界城市建设的有关理论,剖析了伦敦、纽约和东京等世界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比分析了北京、上海和香港建设世界城市的条件和目标等。
本书在梳理国内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上,立足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成就,总结我国东、中、西及东北四大板块和国家——典型地区——典型市县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主要成功经验,进而提炼出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模式。
本书在总结西方和亚洲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中国全域为研究范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问题等。
本书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和主持完成多项相关课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和百强县持续高速发展的一般经验,分析了县域经济转型与跨越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