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东南亚地区六个较为典型的国家——老挝、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着重介绍当地的气候条件、河流水情、重大洪水灾害和水利工程建设情况,结合编者的部分研究成果,旨在全面论述东南亚国家的洪涝灾害状况,为希望了解东南亚洪涝灾害及防治情况的人士提供较为客观、全面的信息。
本书共九章,主要内容包括山洪灾害概念与形成、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山洪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等基础知识,以及山洪灾害防御组织管理体系与职责、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山洪灾害调查技术、山洪灾害评价方法、山洪预警指标确定方法、山洪沟治理技术等内容。
本书主要介绍了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与影响要素,阐述了自然灾害致灾的要素与影响关系,并由此引申到雷电灾害的致灾理论与影响要素。本书重点介绍雷电灾害的孕灾环境、承灾体特性及由此引出的理论分析方法等。在雷电灾害的风险评估中,引出了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特征、方法,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计算方法、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等。单体建筑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IEC62305-2为基础,给出评估流程。此外,通过多个不同行业的风险评估的实例介绍方法的应用,同时基于开发的应用软件,介绍了软件的应用方法。
本书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入手,分析现有地表蒸发与散发,评估旱灾损失,建立了蒸散发与旱灾损失的估计方法。本书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入手,分析现有地表蒸发与散发,评估旱灾损失,建立了蒸散发与旱灾损失的估计方法。
本书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原非生物灾害防灾减灾创新工程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锡林郭勒草原乃至中国北方草原的干旱灾害监测和防灾减灾能力,利用3S技术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数学建模、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分析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等方法,对锡林郭勒草原进行干旱灾害监测和风险评估等内容的研究。
该读物以问答的形式向读者普及气象科技和气象灾害防御相关的知识,内容丰富而全面,涉及气象科学基础知识、天气预报预警、气象信息员工作职责,气象灾害防御、气象与社会生活、气象与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影响与应对措施、低碳生活常识等。
本书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气象灾害预防、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响应。
本书在通过引进、借鉴国内外水文干旱指数的基础上,以SPI计算原理为基础,以二维变量径流与P-PET(降水与潜在蒸散量差值)构建了一个水文综合水文干旱指数,最终得到水文干旱综合指数。同时,以云南南盘江流域为研究区,进行了水文干旱重现期的研究和分析。
本书在较为广泛的搜集云南历史干旱资料、近现代干旱资料以及现代水文、气象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历史干旱、近现代干旱两个时间断面上的云南干旱特征,在此基础建立了干旱遥感监测模型,开发了监测系统。
本书系统介绍了不同结构、表达带电的球体及椭球体颗粒电磁散射性质求解的基本方法,并讨论了沙尘暴对电磁波传播过程的影响,详细给出了不同结构小粒子电磁散射性质求解的等效介质理论推志过程及结果等。
奇点光学诱人的应用前景和大气湍流随机复杂的多样性,使大气湍流中奇点光学的研究成为现代光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本书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的,较为系统和深入地论述了大气湍流中奇点光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奇点光学与激光传输的基本理论,奇点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特性,相干涡旋在大气湍流中的动态演化,刃型位错的动态演化,涡旋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光束质量。
本书从区域经济史和区域社会史的视角,探讨了有清一代东北地区水灾及其打击下的小农经济、灾民生活、社会冲突、政府与民间的救灾措施与应对机制,了解和把握水灾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互动机制,从而对清代东北地区水灾及其影响下的经济、社会,以及政府荒政、民间救助等社会应对机制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力图揭示水灾影响下的东北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规律,并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防灾、救灾工作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本书通过对两宋水旱史实的统计分析和在对相关法律制度、机构设置、职官选任等史料的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两宋灾害应对的组织结构和体系特征,以及危机管理应对机制。
本书介绍了气压和热学的发展史。从最初的托里拆利发现了大气压的存在,到后来的凡尔赛宫喷水池的建造、帕斯卡液压机、真空泵、热气球、火箭等发明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们对热及热本质的探索以及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