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欧美早期电影(1895-1915)对于城市空间和文化的展示、再现与体感,研究早期电影参与和建构现代性的方式。主要内容包括:都市空间与影像建筑;火车旅行与全景感知;震惊体验与身体耸动等。
本书是一本由罗杰·伊伯特策划编纂的讽刺影评“吐槽大会”,以小词条形式收录观众对好莱坞类型片陈腐俗套的诙谐吐槽。全书包含一千多个毒舌小词条和四篇文章,是三十年来各国观众、影评人甚至影视公司高层人士犀利调侃的“结晶”。
本书记录了世纪之交的纽约电影圈,以及电影界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给出了作者自己独特的答案,使读者可以一窥这位幕后英雄的精神:热情而专业、独立且团结、为求新而叛逆、兼顾艺术与商业,还有,重要的是——永远对电影抱有希望。
本书是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工作版定稿剧本,据老舍发表于1943年的同名小说改编,除了独家呈现完整剧本,书中还收录了原著小说、电影主创成员的创作阐述、导演的重磅专访,以及精选的幕后图稿。
本书试图在电影和哲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方面通过电影来解释哲学,一方面借助来诠释电影。该书内容包括:我们应如何存在;个体与群体;宿命与抗争;众里寻‘他’千百度等。
本书是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教程,作者在书中分为六章,分别从影视作品的导演、选材、结构、内容、艺术手段角度介绍了赏析影视作品的写作。每一章先介绍了基础理论,然后结合经典影视作品案例,撰写赏析文章,并在行文中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写作技巧和赏析守法,以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每一章的最后还设置了练习题,从易教易学的实际目标出发,用生动丰富的影视作品经典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了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赏析可以采用的理论角度和内容。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核心价值的凝聚:主流电视剧的叙事策略、历史的多重面孔:现代性历史的叙事艺术、乡村主体的现代建构:农村叙事的文化品格、社会转型的伦理重构:伦理叙事的文化转向、“小人物”的抗战记忆:抗战叙事文化转向、作为历史的叙事:叙事艺术与新历史主义、信仰叙事的魅力:谍战叙事的类型突破等。
本书作为一本具有政府背景的发展报告,将聚焦微电影、短视频行业发展问题,既关注和描述行业发展现状和动向,又通过年度重大主题判断来引领行业发展,尤其是从政府主管部门视角关注行业政策和标准的形成问题。该书分为总报告、行业扫描、案例研究、环球视野、专题聚焦及附录共六部分。
电影《攀登者》是2019年上映的一部国产影片,讲述中国登山运动员在1960年、1975年不畏艰险、冲顶珠穆朗玛峰的故事,与同档期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一起,被誉为是“中国式大片”的代表之作。该书稿共分七章,从组织策划、剧本创作、拍摄、剪辑,到宣传发行等方面,回放优秀主创们高超的专业能力、敬业拼搏的职业精神,展示一部国家重点作品从无到有,在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成功上映的艰难攀登过程。
本书分封面人物、手册聚焦、手册活动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郝蕾:是我选择了爱情,还是爱情选择了我;《城市之光》,1931,美国;《一夜风流》,1931,美国;《乱世佳人》,1939,美国等。
本书的结构分为上篇即文化评论篇和下篇即剧作评论篇。上篇是针对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创作、审美、教育、产业等方面的文化现象进行相对宏观的审美批评;下篇是针对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中的一些佳作和新作进行相对深入的文本分析。
本书告诉电视从业者如何将纪实节目或真人秀(例如《超级育儿师》《致命捕捞》《学徒》)的想法从概念变成现实。给予了电视从业者循序渐进的指导,包括从构思、开发到向国内外电视台营销想法。书中每一篇章都提供了实际的方法与解决困难的意见,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与获奖的节目是如何生产的。并且采访了行业顶级专业人士,包括制片人、经纪人等,揭露了他们用了多长时间将节目从概念变成现实。
该书以历史回望的视角梳理了1978年至2018年北京电影学院40年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发展特点将这部教育史划分为“恢复生机”“夯实基础”“务实发展”“多元进取”“建设一流”等六个时期,详细地刻画了北京电影学院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其办学理念、机制改革、师资配置、人才培养等多个教育切面发展变迁的生动景象,再现了北京电影学院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本书既是北京电影学院发展历史的记录再现,也是中国电影高等教育发展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