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中心论题是明代文学思潮的流变,研究特点一是着眼综合的、整体的、交叉的研究,不仅综观作家、作品、流派、文体种种文学现象,而且兼涉文学之外又与文学密切相关的艺术思潮、学术思潮、文化思潮和社会思潮。二是着眼动态的、流程的研究。注意思潮的流动性、异变性、阶段性、趋势性,内在的动力和联系等。
本分为隋唐五代文学、两宋辽金文学。主要内容包括:隋及初唐文学;盛唐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李白与杜甫;白居易、元稹与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和古文运动;中唐后期的文学等。
全书分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三部分,内容包括:上古神话,《诗经》,散文的黄金时代等。
本书分为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近代文学。主要内容包括: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王实甫及其《西厢记》;元杂剧前期的其他作家作品等。
本书以文学地图的方式将名人与济南秩闻佳话予以整理,用新锐的角度品读济南城,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处文学秘境一段心灵秘史;到一个地方吟一首诗;名流故地诉沧桑;追寻大师游踪等。
本书述及西汉初期到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学史,涉及司马迁、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等文学派别与文学家。从《史记》中的“天道是耶非耶”一句入手,将其作为理解西汉至南北朝之间企图摆脱国家羁绊、拒绝埋没于体制的“士人”精神的锁钥,勾勒出中国古代士人努力把握命运、遵循自然情感而生的人文群像。
本书以“观察与思考”为主题,在总报告中对小说、类型文学、诗歌、戏剧、非虚构文学的状况进回顾和展望,然后以上海文学观察、城市文学空间、生态文学视野、网络文学动向四个专题,探讨上海文学、城市文学、生态文学、网络文学等多方面的发展动态,从而为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时代变迁中的上海文化与城市精神,考量中国城市文学之间的差异和多元面相,探讨生态批评理论的建构与生态批评的阐释方法,反思网络技术、平台变革与文学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参照视域。
本书是我国首部以“现代”名义写作的文学史,属于广义性质的文学史著作,并不局限于以文论文,就诗论诗,而是在极其宽广的背景中,阐述了清末民初学术兴衰得失递变的轨迹。在写作思想上,本着“博古通今,藏往知来”的现代文学史观;在写作方式上,“以文体为纲,以作家为目”,有着不可比拟的客观性、整体性和深刻性。它无疑是今天研究我国近代文学历史发展和了解那一时代政治、社会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历史风貌的一部重要史料。
本书主要包括:隋及唐初文学、律诗的起来、开元天宝时代、词的起来、五代文学、变文的出现、北宋词人、鼓子词与诸宫调、南宋词人等内容。
乾嘉时期的文人游幕与乾嘉学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幕府成为学术话语传播及延续的空间。清代文坛的繁荣离不开游幕文人群体的创作。清代著名诗人、词人中有游幕经历者颇多。本书通过他们的诗文创作,探讨游幕文人心灵史的隐秘光影,窥看乾嘉盛世中由于各种原因游幕的文人的精神状况,描绘出乾嘉时期文人游幕与文坛的关系。
本书内容包括:“文艺至上时代”中的两晋文艺及其精神象征;西晋文艺的世俗精神;西晋文艺世俗精神的美学显现:华美;东晋文艺的超越精神;两晋文艺精神个案考察等。
本书分为十五章,围绕东北流亡作家的经历及其创作从整体上分析了这一群体的共性,也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他们的个性。作者以专节的形式对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骆宾基、马加等人的作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本书精选了从1988年至2019年在《鲁迅研究月刊》上刊发的相关研究资料。全书约21万字,包括萧红的《逝者已矣》、陈漱渝的《“白云原自一身轻”》、萧耘的《我与鲁迅先生的交往》、萧军的《萧军日记·散步集》以及穆立立的《左联时期的穆木天彭慧》等。因本书收入的文章都曾在杂志上发表,书稿整体质量较高,对研究东北流亡文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