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西方文学中的几类人物形象,力求体现人物的典型特征,同时又将这些人物与他们生活的时代、民族、文化背景等紧密相连,从典型形象中透视出人类普遍共性和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差异,加深对人性的挖掘,加强彼此间的理解与尊重。
本书重在阐明俄狄浦斯情结在当代读者心中产生歧义的根源,从神话传说的大背景对俄瑞斯忒斯复仇的最终胜利标志着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传统说法予以驳论,希望这些工作对以后读者的阅读和文学史关于这些部分的编写能起到些许的纠偏补弊的作用。
本书评论集带领我们发现一系列迷人的生灵:从托马斯·伯恩哈德到包法利夫人,从哈姆雷特到伊俄卡斯忒,从弗洛伊德到高更,从乔伊斯到卡利班,从艾米莉·狄金森到夏吕斯男爵,从阿尔托、贝克特或帕索里尼那冒险般的声音到弗吉尼亚·伍尔夫那形形色色的面孔,还有经过深入分析、面目全新的普鲁斯特……为思想打开了众多新的空间。
本书内容包括:现状;开端;走向凡尔纳:1800-1885;维多利亚时期的工程师:1828-1905;大众杂志的诞生:1885-1911;进步的先知:1866-1946等。
本书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品味书香》周五特别策划节目的合集,解读经典文学名著,并附加经典文学作品的朗读版节选。包括:解读经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经典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解读经典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等内容。
本书收入诗人2003年至2018年间接受一些诗人和媒体访问时的关于诗歌理论、诗歌流派、诗歌运动以及中国诗歌在世界诗坛的地位、未来发展走向的文章,文中对有关“他们”诗派及“盘峰论争”事件的相关谬误之处进行了澄清与说明,深入地阐述了“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和口语写作等诗歌理论和文学主张,不仅是一部翔实丰富的访谈录,更是一部通俗生动的诗学理论。
本书内容选取了身体、意义与经济三个相对较新的视角,力图构建一个新人学视域下的文艺研究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三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文艺身体学、文艺意义学与文艺经济学。该书的文艺身体学部分以近年来出现的多维立体电影、“吃播”等为例,阐述了美学身体维度的生成事实以及文艺批评实践与产业实践中的“身体化”现象等。
本书收录的文学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如何演绎真爱的千古传奇;《李尔王》超越亲情与家庭恩怨的伟大悲剧;《奥赛罗》一出源自人性弱点的悲剧;《哈姆雷特》在生存与毁灭之间犹豫摆荡;《失乐园》英国诗歌史上最崇高的丰碑等。
本书收录的文学作品:《呼啸山庄》灼热灵魂中震撼人心的爱与恨、《名利场》在熙熙攘攘的名利场上没有主角、《雾都孤儿》历尽磨难后,善良终将战胜邪恶、《大卫·科波菲尔》人世间的善恶皆有其因果等。
本书作者在书中以访谈的形式汇聚了当代国内外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大家、学者、思想家,例如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的文学大家贾平凹,著名翻译家郑克鲁,被誉为“70后作家的光荣”的徐则臣,被北岛誉为“最优秀的汉语小说家之一”的阿乙,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的彼得·海斯勒……他们以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思想家的身份解读他们自己的作品,又从其作品切入这个时代与社会,谈理想谈人生,谈艺术,谈文学创作。
本书共五章,第一至二章对人类身体观的演变与发展进行追根溯源,以身体研究的不同历史阶段为分期,以重要思想家的身体观为节点,将哲学、人类学、文化研究、文学文艺等领域的身体观念融会贯通,进行全面梳理综述;第三章对从身体视角展开的文学作品研究经典案例进行评析;第四章通过原创研究案例示范身体研究理论的运用方法;第五章对本话题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了选题建议。本书既是理论阐释,也是研究方法指南,兼具学术性、应用性、原创性与文学性,既是外国文学方向硕博研究生、年轻教师、研究者研究参考,亦适合外国文学爱好者阅读。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文学文本研究,作品所涉语种多样,既有经典作品也有现当代著名作品;第二部分是文学现象及理论研究,这部分的论文既有对中西作品的传播、融合与影响的研究,也有文学作品译介和文论研究;第三部分是文化研究,这部分共有四篇论文,聚焦中国和印度、越南、美国的文化交流、借鉴与碰撞。
本书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与教学论、新闻传播学等栏目,内容包括:《隋唐五代之际的宫廷“三教论衡”探析》《论王维的赠答诗》《白居易昭君诗的文学审美价值及其启示意义》《论敦煌变文骈句的个性与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