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文学创作教学和作家培养的具体路径。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概述了创意写作在美国的兴起、全球化传播以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状况。第二章概述了创意写作的学科视野、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第三至六章,分别选取“故事以小说”“小品与电影剧本”“非虚构文学与散文”“自由诗与歌词”等具体文体,充分探讨了其原理和写作技巧。
本书突破的重点在于全面归纳、梳理和探讨梁实秋和朱生豪的翻译思想,探究其翻译策略、原则、风格及其所使用的语言特色并进行学理的探讨;探索他们成功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探索他们的心路历程和素质准备,了解他们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翻译原则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突破的难点在于对梁实秋和朱生豪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对他们的译莎工作进行分析;探讨两位翻译家译莎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本书主要研究戏剧导演创作中的舞台象征语汇。通过对我国当前戏剧演出中舞台象征语汇的艺术内涵进行梳理,对比分析舞台象征与舞台暗喻、寓意语汇的区别与联系,找出舞台象征的三个主要美学特性,在此基础上指出,导演应从演出文本作者的角度审视和认识舞台象征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美学艺术规律,呼唤导演们在创作实践中重视舞台象征语汇的诗化特征。
本书是国内学界少有的从叙事理论角度来探讨关键的哲学概念和社会政治理论的学术专著。它试图通过揭示叙事对人格同一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影响,将叙事在个体层面与其在社会层面发挥的作用联系起来考虑。不仅用叙事方法重新阐释了经典的哲学概念,还基于叙事本身的特点,将这种讨论延伸到了社会和政治领域,探讨了社会认同和集体认同的叙事建构以及社会意义空间的叙事建构。
本书分为自由写作、创意激发、故事创作、字里行间四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看图写作;我的宠物;我的感觉;感受春天——无感写作;一句话开头练习;给想象力插上翅膀——联想写作等。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文学翻译概论、文学翻译工作解读、文学翻译的主要类型、文学翻译理论及其风格审美、文学翻译境界、文学翻译方法实践探索等内容。
本书收入厦门大学及国内多位文学语言知名学者与专家关于文学语言学科形成、特色、研究方法及其前景的论述,其中不仅展示了厦门大学开展文学语言工作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而且对于当前及其未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很多建议与参考。
本书以系统理论为基本研究框架,综合借鉴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安德鲁·勒菲弗尔、劳伦斯·韦努蒂等人的翻译理论,以“多元系统”、“意识形态”、“诗学”、“操纵”、“翻译规范”“赞助人”等系统理论的关键词,作为分析翻译现象的理论视点。
本书从翻译选材、过程、接受、传播、影响与互动、批评等角度,对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情况进行研究,既考察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概况,又探讨新世纪我国社会文化语境和诗学语境与外国通俗文学汉译之间的影响和互动关系,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叙事模式、写作技巧等方面详述新世纪外国主要通俗文学类型的汉译状况,及其与本土同类型文学的互动,并研究总结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批评的方式及特点。
该书为翻译理论专著。“译文学”学科建构的基石是若干学术概念与学科范畴,需要从自古及今、源远流长的中国翻译史与翻译思想史中加以发掘、整合与提炼,还需要将外国翻译理论与翻译思想加以参照。内容包括:“译文学”本体论和“译文学”关联论。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叙述方法、写人的方法、写物的方法、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故事情节的渲染技巧。
本书系统探讨文学翻译的批评与理论问题。作者以文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为依托,深入探讨了散文、小说、戏剧与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中西经典译本的鉴赏、诠释与批评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文学翻译的性质与标准、文学翻译批评的理念与方法、文学翻译研究的主要维度与基本范式等核心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