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事主语句是现代汉语比较特殊的一种句式。受事主语句的研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很多成果。内容包括:受事主语句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空间;受事主语句的界定及类型;典型受事主语句;非典型受事主语句等。
本书共用十个章节将简要回顾汉语量词研究的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对汉语量词进行解释研究的优势。
本书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个”字构式为窗口揭示隐性量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制约作用和制约机制,并进一步从类型学角度探索汉语隐性量的表达特点。选取“V个N”“V个VP”“整个一个X”“那叫一个X”等构式全面描述隐性量相关的句法语义互动现象,从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角度阐释各构式隐性量意义形成动因和机制,深层剖析“个”与隐性量构式间的互动关系,最后在跨语言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汉语在隐性量表达上所具有的共性及个性特点。
本书通过对汉语视觉动词、完结义词语、追问标记词、拥有结构等词项和结构的语法化的实证研究,展示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意象图式理论、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语言类型学的跨语言或跨方言比较法、语义地图表征法,现代语用学的会话含义理论、语境扩展理论,形式语义学的逻辑演算法等来自不同学科的语言理论和方法在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应用。
本书以四个汉语情态动词“能、可以、会、可能”组成的“能”类情态动词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母语和不同水平的汉语二语学习者在不同学习模式下汉语情态动词的习得过程和变异特征。汉语情态动词的本体研究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情态系统广泛存在于语言当中,情态系统的习得,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习得的重点和难点。二语习得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发现学习者的习得模式和过程,为二语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帮助。
本书通过系统考察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语法化过程,总结汉语双音介词词汇化、语法化种种方式,揭示其中的动因和机制,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事实和证据,以期对汉语词汇化、语法化理论有所丰富和促进,同时希望能对词典编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和中文信息自动化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将汉语二十二个趋向补语分为八组:“来、去”组、“上”组、“下”组、“进”组、“出”组、“回”组、“过”组和“起”组,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在越南语中的对应形式及越南学生的习得情况。汉语趋向补语在越南语中的对应情况相当复杂。这与其意象图式及谓词词义有很大关系。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连动式研究”(13BYY118)的结项成果。成果围绕“为什么汉语拥有连动式”的问题,以类型学语言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汲取国内外已有连动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句法属性、语义特征、语序特性、历时演变过程以及词汇化构式等方面对汉语连动式结构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对连动式的性质和特性做了富有深度的刻画和论证。
本书采取语料库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语料库提供的海量素材来观察汉英动宾搭配存在的差异;另一方面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造成汉英动宾搭配不对等的深层原因,并寻找动宾搭配的普遍规律。
本书认为UG的格核查理论(case—checking theory)未能充分解释名词移位现象,尤其当带有主格形式的名词无法出现在主语位置时,格核查理论未能给出满意答案。因此本书提出结合ALIGN—PRES—FOCUS的信息约束条件来考察名词移位现象,该约束条件在体系中高于ALIGN—PRES—FOCUS,与ALIGN—TOPIC并列。汉语中,OP—SPEC句法约束条件也位于体系的下方,但OB—HEAD和IDENT—IO的句法约束条件共同阻止了汉语的疑问词出现在SpecCP的位置,从而使汉语出现疑问词不移位的现象。
本学术专著是在借鉴语义语法、认知语义学以及概念整合等理论基础上,对汉语复合词的造词认知机制进行分析。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为主要语料来源,对汉语定中式双音节复合名词的造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本书是一部有关汉语词汇化研究进行述评,对汉语构词历史进行深入考察描写的著作。整体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前两编主要就复合式合成词的诸多问题进行讨论,并就多组汉语中较典型复合词它及它们的产生发展进行描写,借以说明其中的复杂性,并非简单的一个“由词组到词”的转变就可以概括了的。下编主要是针对着汉语附加式合成词历史发展进行研讨。这部分的内容既统属于汉语构词法的整个系统,也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鉴于对象的特殊性,该课题的研究一改通常的历史朝代分期方式,而采用了先秦创始期、两汉到明清发展期和现代兴盛期三大阶段。
本书通过神经认知实证研究来检验理论假设、讨论理论问题和构建理论表述模型,同时,已有的回指理论及句子加工理论指导了作者定位具体研究目标、实验设计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遵循了实证-理论双驱动的研究模式。
本书主要围绕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特征展开,对普通话和众多方言的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进行搜集和整理,同时在句法语义相互验证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语言类型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汉语方言与非汉语的比较,探求和总结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型学特点。
本书选取汉魏六朝时期的《论衡》《世说新语》《颜氏家训》《撰集百缘经》等四部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对其中的主谓谓语句进行穷尽式考察,揭示这一时期主谓谓语句的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特点;同时我们选取《左传》作为语料,对先秦主谓谓语句进行考察,进而探讨主谓谓语句自先秦至汉魏六朝的历史发展轨迹。
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将特殊句式概括为名词位移句和复杂谓语句两大类,共包括“把”字句、“被”字句、存现句、连谓句、兼语句、主谓谓语句等六种特殊句式。分别从语言类型学、文化语言学、哲学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英特殊句式进行对比研究,对其所表现的句法单位的语序、语法等级、典型范畴、句型文化、“意合”与“形合”、“隐性”与“显性”等诸多语法特征进行理论的概括与阐述。
本研究探讨汉语中各类非核心论元的实现模式及允准机制,旨在从理论上系统探讨汉语非核心成分的句法实现问题。通过对“旁格宾语结构”、“与格增元结构”、“后果宾语结构”几类非核心论元允准结构的分析提炼出三种非核心论元的实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