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语体学视角下当代汉语语篇互为话语性研究”(项目号17YJA740008)的最终成果本书借鉴文学领域的互文性理论,语篇分析理论和语体学理论,从属性、结构、功能三个维度,联系语用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全面分析了语体互文性的本质特点、语言表现和语言功能,力图构建起能够揭示语篇中语体使用规律的理论体系。
本书试图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构建涵盖词、短语、小句以及语篇等各个层面的现代汉语评价体系,该体系是以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因素为基础、语用分析为辅助的语言系统框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中的评价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考察,涉及从词汇到构式再到超句因素的语言各单位,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依托,初步构建了“现代汉语评价体系”。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国范围内98所高校的教学评价用语进行了考察和评价,其结果能反映出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三者的社会关系。
本书探究了现代汉语与汉语诗歌现代转型的关系,包括现代汉语与现代诗歌散文化形式的生成,现代汉语虚词、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与汉语诗歌形式的现代构建,现代汉语对称形式与汉语诗歌形式的现代变革,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的智性化特征,网络诗歌语言特征等问题。
话语指称性是语言指称性的重要视角,话语指称性的句法表现是当前相关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书以持续性为话语指称性指标,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基于较大量语料的统计和比较方法,全面探讨话语指称性的句法表现,重点探讨不同编码形式、句法功能持续性差异以及与之有关的因素。
本书以现代汉语语篇中的言说类话语标记为研究对象,运用衔接与连贯、语法化等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言说类话语标记进行界定,构建现代汉语言说类话语标记体系,全面考察了汉语言说类话语标记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深入探讨了言说类话语标记形成的动因和机制。
本书对汉语的语法、语言运用、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说明。主要内容包括:语法概说;词法;句法;语法规范;言语交际;修辞;语体;语言风格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语言交融引论、语言交融研究背景及概况综述、关于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中外来词量的统计研究、语言交融的影响因素、语言交融能力的启示及结语六部分内容。